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血透管路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针刺伤是医护人员发生院内感染中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一直以来各大医疗机构均将其作为关注的焦点。有研究表明,通过针刺伤的可以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护士作为在医院中接触患者,对其进行采集的主要人群,接触各类针具和医疗器械,是最易发生针刺伤的群体。针刺伤不仅会给护士带来身体上的伤害,还会对护士造成心理负担,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目前,护士一般是手持血透管路进行固定并扎针至采血点进行采血或者给药,当血透管路不小心晃动时,针就会扎伤护士的手。因此,减少针刺伤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在血透管路采血和给药过程中无法很好固定管路,提供一种血透管路固定装置。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血透管路固定装置包括夹持件,所述夹持件设有贯穿所述夹持件的纳管槽,所述纳管槽包括用于容纳所述血透管路的槽体以及开设在所述夹持件的外侧壁并沿着所述槽体方向延伸的槽口;
5.所述夹持件表面开设有用于固定采血点的卡口,所述卡口与所述纳管槽竖直连通;
6.所述血透管路置于所述纳管槽中以限制所述血透管路活动,血透管路表面的采血点置于所述卡口中以固定所述采血点。
7.优选的,所述夹持件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8.优选的,所述第一夹持部的内表面两端设有卡块,所述第二夹持部内表面两端设有与所述卡块相配合的卡槽,所述卡块与所述卡槽卡合以使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卡合固定。
9.优选的,所述第一夹持部内设有第一磁体,所述第二夹持部内设有与所述第一磁体磁力吸合的第二磁体。
10.优选的,所述纳管槽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纳管槽的槽口两侧用于限制所述血透管路左右移动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沿着所述槽体方向延伸。
11.优选的,所述槽体的内表面铺设一层用于增大与所述血透管路摩擦接触的硅胶面。
12.优选的,所述卡口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卡口开口处两侧用于防止所述采血点滑出的第二限位部。
13.优选的,所述夹持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夹持件顶部表面远离所述卡口一侧的手持
部,所述手持部为加大与手部摩擦接触的磨砂面。
14.优选的,所述夹持件为便于观察所述血透管路的透明硅胶件。
15.优选的,还包括用于增大所述夹持件底部与手部接触的基座,所述基座设置在所述夹持件的下方。
16.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血透管路固定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夹持件上设置用于限制血透管路活动的纳管槽以及用于固定采血点的卡口,确保了医护人员在采血给药过程中血透管路固定效果的最大化,避免医护人员针刺伤的问题发生,从而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附图说明
17.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血透管路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血透管路固定装置的夹持件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21.如图1-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血透管路固定装置,其包括夹持件2,该夹持件2设有贯穿夹持件2的纳管槽21,纳管槽21包括用于容纳血透管路3的槽体以及开设在夹持件2的外侧壁并沿着槽体方向延伸的槽口;夹持件2表面开设有用于固定采血点4的卡口22,卡口22与纳管槽21竖直连通;血透管路3置于所述纳管槽21中以限制所述血透管路3活动,血透管路3表面的采血点4置于卡口22中以固定采血点4。
22.在本实施例中,该纳管槽21可以为符合血透管路3大小的中空圆柱型槽体,当然,纳管槽21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成不同形状。另外,开设在夹持件2表面的卡口22可以根据血透管路采血点4的数量设置一个或者多个。具体使用时,医护人员将血透管路3从该夹持件外侧壁的槽口置入至纳管槽21的槽体中并将血透管路3上采血点4置入卡口22固定。
23.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夹持件2包括第一夹持部23和第二夹持部24,第一夹持部23和第二夹持部24通过转轴25转动连接。优选的,该转轴可以为铰链轴。
24.进一步的,该第一夹持部23的内表面两端设有卡块26,第二夹持部24内表面两端设有与卡块26相配合的卡槽27,卡块26与卡槽27卡合以使第一夹持部23与第二夹持部24卡合固定。当然,该卡块还可以为定位柱,卡槽可以为与定位柱配合的柱孔,这里不作具体的限定。具体使用时,医护人员将夹持件2打开,将血透管路3有采血点4的一侧朝上放置在第二夹持部24的纳管槽上,扣合第一夹持部23与第二夹持部24,调整采血点4位置使其置入卡口内。
2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23内设有第一磁体,第二夹持部24内设有与所述第一磁体磁力吸合的第二磁体。其具体的,该第一磁体还可以为电磁铁,在第一夹持部23内还设有电源与电磁铁相连,在第一夹持部23表面设有控制电源开关的开关按钮,具体使用时,医护人员按下开关按钮,电源打开并输入电流至电磁铁,电磁铁产生磁场,第一夹持部23与
第二夹持部自动吸合;当医护人员采血或者给药完毕,二次按下开关按钮时,电源关闭,电磁铁消磁,第一夹持部23与第二夹持部自动打开。
26.进一步的,该纳管槽21还包括设置在纳管槽21的槽口两侧用于限制血透管路3左右移动的第一限位部28,第一限位部28沿着所述槽体方向延伸。优选的,该第一限位部28为硅胶件,以便于血透管路3从槽口置入纳管槽槽体内。
27.进一步的,该槽体的内表面铺设一层用于增大与所述血透管路3摩擦接触的硅胶面。
28.进一步的,该卡口22还包括设置在卡口22开口处两侧用于防止所述采血点4滑出的第二限位部29。优选的,该第二限位部29为硅胶件,以便于采血点3置入卡口22内。
29.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夹持件2还包括设置在夹持件2顶部表面远离卡口22一侧的手持部30,手持部30为加大与手部摩擦接触的磨砂面。
30.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夹持件2为便于观察血透管路3的透明硅胶件。
31.在一些实施例中,还设有用于增大夹持件2底部与手部接触的基座1,基座1设置在夹持件2的下方。
32.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血透管路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夹持件(2),所述夹持件(2)设有贯穿所述夹持件(2)的纳管槽(21),所述纳管槽(21)包括用于容纳所述血透管路(3)的槽体以及开设在所述夹持件(2)的外侧壁并沿着所述槽体方向延伸的槽口;所述夹持件(2)表面开设有用于固定采血点(4)的卡口(22),所述卡口(22)与所述纳管槽(21)竖直连通;所述血透管路(3)置于所述纳管槽(21)中以限制所述血透管路(3)活动,血透管路(3)表面的采血点(4)置于所述卡口(22)中以固定所述采血点(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透管路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2)包括第一夹持部(23)和第二夹持部(24),所述第一夹持部(23)和所述第二夹持部(24)通过转轴(25)转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透管路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23)的内表面两端设有卡块(26),所述第二夹持部(24)内表面两端设有与所述卡块(26)相配合的卡槽(27),所述卡块(26)与所述卡槽(27)卡合以使所述第一夹持部(23)与所述第二夹持部(24)卡合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血透管路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23)内设有第一磁体,所述第二夹持部(24)内设有与所述第一磁体磁力吸合的第二磁体。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透管路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管槽(2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纳管槽(21)的槽口两侧用于限制所述血透管路(3)左右移动的第一限位部(28),所述第一限位部(28)沿着所述槽体方向延伸。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血透管路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的内表面铺设一层用于增大与所述血透管路(3)摩擦接触的硅胶面。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血透管路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口(2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卡口(22)开口处两侧用于防止所述采血点(4)滑出的第二限位部(29)。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透管路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夹持件(2)顶部表面远离所述卡口(22)一侧的手持部(30),所述手持部(30)为加大与手部摩擦接触的磨砂面。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透管路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2)为便于观察所述血透管路(3)的透明硅胶件。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透管路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增大所述夹持件(2)底部与手部接触的基座(1),所述基座(1)设置在所述夹持件(2)的下方。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血透管路固定装置,其包括夹持件,所述夹持件设有贯穿所述夹持件的纳管槽,所述纳管槽包括用于容纳所述血透管路的槽体以及开设在所述夹持件的外侧壁并沿着所述槽体方向延伸的槽口;所述夹持件表面开设有用于固定采血点的卡口,所述卡口与所述纳管槽竖直连通;所述血透管路置于所述纳管槽中以限制所述血透管路活动,血透管路表面的采血点置于所述卡口中以固定所述采血点。置于所述卡口中以固定所述采血点。置于所述卡口中以固定所述采血点。
技术研发人员:谭秋贞 熊仁杰 陈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1.08.12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