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段膨胀式可回收锚杆,属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近些年来,随着锚杆加固技术的不断发展,锚杆在基坑工程、护坡工程及隧道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工程建设及施工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锚杆由于其本身的技术缺陷,使得支护工程结束后大量的锚杆被埋置于地下,造成材料极大浪费的同时也对地下空间造成“污染”。由于这些埋置锚杆的存在,对临近场地的二次开发造成诸多的影响。因此为了适应工程建设的需求,研制施工工艺简单并具备良好回收性能的锚杆,一直是岩土锚固技术领域的热点。但是目前现有的可回收锚杆技术依然存在以下问题:(1)大部分可回收锚杆仍需注浆养护,工期长且回收率低,且回收后仍有注浆体等相关结构残留于岩土体中;(2)有些锚杆与周围岩体连接不够牢固,且所需锚杆长度很难确定。
3.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多段膨胀式可回收锚杆,来解决相关技术锚杆需要注浆养护、回收后仍有注浆体残留造成的材料浪费和环境污染以及锚杆长度难以确定的问题。
5.为达到上述目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段膨胀式可回收锚杆,包括多段中空的锚杆和旋转安装杆,所述锚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锚杆、第二锚杆和第三锚杆,其中,
7.所述旋转安装杆前端设置有插头,所述第一锚杆和第二锚杆尾端对应所述插头开设有供旋转安装杆插入的插槽;
8.所述第一锚杆和所述第二锚杆杆身上设有若干通孔,杆体内部则对称设有两紧密接触的挤压块,且两个所述挤压块均对应杆身上的通孔设置有尖刺。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锚杆与所述第二锚杆杆体内壁上固定有两相对设置的弹簧,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挤压块连接。
10.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挤压块上均设置有滑轮。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锚杆与所述第二锚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二锚杆与所述第三锚杆螺纹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锚杆尾端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二锚杆前端对应所述螺纹孔开设有相配合的螺纹段。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锚杆尾端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三锚杆前端对应所述螺纹孔开设有相配合的螺纹段。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段膨胀式可回收锚杆可以在不注浆的情况下实现锚固和回收利用,大大降低了施工的难度和施工成本,有效地克服了基坑和边坡工程中锚杆无法回收利用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段膨胀式可回收锚杆可以依照锚固的长度决定锚杆的数量,且锚杆可以批量化生产,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约了工程成本。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段膨胀式可回收锚杆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锚杆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锚杆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锚杆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旋转安装杆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第一锚杆;2:第二锚杆;3:第三锚杆;4:旋转安装杆;5:插头;6:插槽;7:通孔;8:挤压块;9:尖刺;10:弹簧:11:滑轮;12:螺纹孔;13:螺纹段。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
ꢀ“
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5.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段膨胀式可回收锚杆,所述锚杆可分段灵活拼接,包括第一锚杆1、第二锚杆2和第三锚杆3以及用于拼接和回收所述锚杆的旋转安装杆4。
26.具体的,所述旋转安装杆4前端设置有插头5,所述第一锚杆1和第二锚杆2尾端对应所述插头5开设有供旋转安装杆4插入的插槽6。
2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锚杆1杆体内壁上则固定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弹簧10,两个所述弹簧10的另一端均连接有挤压块8,两个所述挤压块8紧密连接,且两个所述挤压块8上
均设置有滑轮11来用于与第二锚杆2外壁接触。
2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锚杆1杆身有设置有若干通孔7,所述第一锚杆1杆体内部的挤压块8上对应所述通孔7开设有可贯穿所述通孔7的尖刺9。
2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锚杆1尾端开设有螺纹孔12,所述第二锚杆2前端对应所述螺纹孔12开设有相配合的螺纹段13,所述第一锚杆1与所述第二锚杆2螺纹连接。
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锚杆2内部设有和所述第一锚杆1相同的结构,在此不加以叙述,所述第二锚杆2尾端同样开设有螺纹孔12,所述第三锚杆3前端对应所述螺纹孔12开设有相配合的螺纹段13,所述第二锚杆2与所述第三锚杆3螺纹连接。
31.工作过程:
32.首先将旋转安装杆4前端设置的插头5插入第一锚杆1尾端预留的插槽6中,利用旋转安装杆4将第一锚杆1送入预设的孔洞底部,使其顶端插入并固定在孔洞底端。接着抽出旋转安装杆4,再将第二锚杆2通过旋转安装杆4送入孔洞内并且使其前端插入第一锚杆1杆体内部,并旋紧螺纹段13与所述螺纹孔12,使其通过螺纹紧密连接。
33.在此过程中,第一锚杆1杆体内部设置的两紧密接触的挤压块8在第二锚杆2的冲挤作用下逐渐被顶开,第二锚杆2通过设置在挤压块8上的滑轮11向前滑动,同时挤压块8上设置的尖刺9贯穿第一锚杆1杆身设有的通孔7并刺入到第一锚杆1周围的岩土体中,从而形成锚固作用。
34.根据需要锚固的长度依此过程逐个拼接第二锚杆2,直至设计长度所需最后一段锚杆时,将第三锚杆3插入第二锚杆2杆体内部,并旋紧第三锚杆3上的螺纹段13与第二锚杆2上的螺纹孔12,使其通过螺纹紧密连接。
35.当需要回收锚杆时,先将第三锚杆3反向旋松抽出,接着用旋转安装杆4伸入孔洞,使其插头5插入最外面一段第二锚杆2后端的插槽6中,反向转动第二锚杆2,使其前端的螺纹段13逐渐旋出前一段的锚杆后端的螺纹孔12;与此同时,前一段的锚杆杆体内部的挤压块8失去挤压在弹簧10的作用下靠拢,与孔洞孔壁脱离接触,然后将其收回。如此,由浅及深将多段锚杆逐个收回。
3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