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阀体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阀体气密性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阀体是流体输送系统中的控制部件,具有截止、调节、导流、防止逆流、稳压、分流或溢流泄压等功能。现有的阀体,在生产完毕之后,需要对阀体的气密性进行检测,避免阀体安装完毕在使用时,由于阀体密封不良,水流或者气体从阀体上的裂痕或者漏气点处泄漏出来,引发设备故障。
3.目前,阀体气密性的检测都是采用一端密封、另一端密封充气的方式,利用压力表来观察阀体是否有泄露点。现有的阀体气密性检测装置只能处理单种尺寸的阀体,不能检测其他尺寸的阀体。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便于对多种尺寸的阀体进行检测,本技术提供一种阀体气密性检测装置。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阀体气密性检测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阀体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设置在检测台上的支架,所述支架上设置有用于向阀门本体内充气的充气组件,所述支架上设置有用于放置阀门本体的底座,所述底座下方设置有用于增强底座、阀门本体密封性的驱动件,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能够在底座上形成不同高度梯面的适配件,所述适配件与底座一体成型,所述适配件形成的梯面与阀门本体同圆心设置且相互配合,所述支架上成对设置有用于夹持阀门本体的移动件,所述移动件与支架滑动连接。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支架放置在检测台上,将底座放置在支架上,然后依据阀门本体的尺寸,将阀门本体放置在适配件相对应的高度的梯面上,同时,调整两个移动件之间的距离,从而使两个移动件夹持住阀门本体,然后驱动件驱使底座移动,从而增强适配件与阀门本体之间连接的密封性,从而减少气密性检测误差,向阀门本体上加水,并通过充气组件向阀门本体内充气,进而观察水中是否出现气泡或者水是否被风吹走,从而检测多个尺寸的阀门本体的气密性。
8.优选的,所述移动件上设置有缓冲件,所述缓冲件与移动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缓冲件用于减少移动件与阀门本体接触时产生的磨损。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移动件与阀门本体直接接触时,阀门本体易出现磨损的情况,同时驱动件驱动底座向上移动,进而增强底座、阀门本体之间的连接密封性,底座向上移动时,阀门本体同时移动,从而使得阀门本体与移动件之间的受力增强,缓冲件的设置便于减少阀门本体在检测中出现磨损的情况。
10.优选的,所述移动件与缓冲件之间设置有绑扎件,所述绑扎件用于将缓冲件绑扎在移动件上。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绑扎件便于将缓冲件安装在移动件上,提高缓冲件的安
装或拆卸效率,进而提高阀门本体的气密性检测效率。
12.优选的,所述底座包括放置部一和用于与适配件一体成型的放置部二,所述放置部一与放置部二连接,所述适配件与放置部二固定连接,所述驱动件与放置部一连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放置部一、放置部二连接形成底座,驱动件与放置部一连接,适配件与放置部二连接,将阀门本体放置在位于放置部二上的适配件上,驱动件驱动放置部一移动,放置部一带动放置部二移动,从而增强阀门本体与适配件之间的密封性,从而提高阀门本体气密性检测的精确性。
14.优选的,所述放置部一上开设有进气孔一,所述适配件最高梯面上开设有与阀门本体连通的进气孔二,所述进气孔一与进气孔二连通,所述充气组件用于向进气孔一内通气。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阀门本体的上方向阀门本体内加水,然后充气组件向放置部一上进气孔一充气,气体经放置部一上的进气孔一传至适配件上的进气孔二,进而将气体传至阀门本体内,观察是否水中是否出现气泡或水是否被吹走,从而对阀门本体的气密性进行检测。
16.优选的,所述充气组件包括进气管、通气管和设置在支架上的开关,所述通气管与进气管、放置部一连通,所述开关用于控制阀门本体内气体的进出。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体在开关的作用经进气管传至通气管,然后经进气孔二传至放置部一内,从而便于控制气体从阀门本体中进出。
18.优选的,所述进气管上设置有调节阀,所述调节阀与进气管连接,所述调节阀用于控制进气管内气体的压力。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阀能够调整通入阀门本体内气体的压力,从而进一步提高阀门本体气密性的效率。
20.优选的,所述调节阀上设置有压力表,所述压力表一端与调节阀连接,另一端与通气管连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力表的设置便于进一步观察阀门本体是否存在泄露点,从而进一步提高阀门本体气密性检测的精确度。
22.优选的,所述阀门本体一侧设置有手持件,所述手持件与阀门本体连接。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手持件的设置一方面便于将阀门本体放置在底座上,另一方面减少手上的油污对阀门本体的污染。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安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通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检测台;2、支架;21、水平座;22、竖直部;3、驱动件;4、充气组件;41、调节阀;42、开关;43、压力表;44、通气管;441、管道一;442、管道二;443、管道三;444、管道四;45、进气管;46、三通接头;5、阀门本体;51、手持件;6、安装组件;61、移动件;611、腰形槽;62、缓冲件;63、绑扎件;7、底座;71、放置部一;711、进气孔二;72、放置部二;73、适配件;
731、进气孔一。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阀体气密性检测装置。
31.参照图1和图2,一种阀体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放置在检测台1上的支架2,支架2上设置有用于放置阀门本体5的底座7,底座7下方设置有用于驱动底座7移动的驱动件3,支架2上设置有用于向阀门本体5内通气的充气组件4和用于将阀门本体5固定在支架2的安装组件6。将底座7安装在支架2上,然后将阀门本体5放置在底座7上,同时通过安装组件6将阀门本体5安装到支架2上,驱动件3驱动底座7移动,从而增强底座7与阀门本体5之间的密封性,向阀门本体5内加入一点水,然后通过充气组件4向阀门本体5内充气,从而观察是否有气泡出现。
32.参照图2,支架2包括放置在检测台1上的水平座21和垂直设置在水平座21上的竖直部22,竖直部22设置为两个且与水平座21焊接,底座7位于两个竖直部22之间。检测台1位于水平座21的下方开设有用于放置驱动件3的放置槽,本实施例驱动件3为气缸,驱动件3的缸筒与检测台1焊接,活塞杆穿过水平座21且穿设在底座7上,从而驱动底座7向上移动,进而增强底座7与阀门本体5之间的连接密封性。
33.参照图2和图3,底座7包括放置部一71和放置部二72,放置部一71套设在驱动件3的活塞杆上且与驱动件3滑动连接,放置部一71与水平座21抵接,放置部一71与放置部二72相贴合,放置部二72上设置有适配件73,适配件73与放置部二72一体成型,适配件73在放置部二72上形成与阀门本体5平面相贴合的梯面,从而将阀门本体5安装到放置部二72上,适配件73上开设有与阀门本体5连通的进气孔一731,进气孔一731从上到下依次沿着适配件73、放置部二72贯通,放置部一71侧面开设有与进气孔一731连通的进气孔二711。
34.参照图1和图3,安装组件6包括成对设置的移动件61,竖直部22与移动件61相互对应,移动件61设置在竖直部22上,移动件61在竖直部22上沿着水平方向滑动,移动件61上开设有腰形槽611,腰形槽611沿移动件61高度方向贯穿,移动件61通过螺栓与竖直部22固定,移动件61朝向阀门本体5延伸出竖直部22的下表面与阀门本体5的上表面抵接。为了便于放置不同尺寸的阀门本体5,通过调整螺栓固定在腰形槽611中的位置,进而调整两个移动件61之间的距离。
35.参照图2和图3,为了便于放置多种尺寸的阀门本体5,适配件73能够在底座7上形成不同高度的梯面,不同高度的梯面与阀门本体5的尺寸相互对应,阀门本体5与不同高度的梯面同圆心设置,不同高度的梯面直径不相同。
36.参照图2和图3,为了减少阀门本体5与移动件61直接接触时,阀门本体5出现磨损的情况,移动件61与阀门本体5直接接触的位置设置有缓冲件62,缓冲件62与移动件61可拆卸连接,移动件61上套设有绑扎件63,绑扎件63用于将缓冲件62安装在移动件61上,本实施例缓冲件62为海绵。
37.参照图1和图4,充气组件4包括进气管45、通气管44和开关42,开关42设置在支架2上且与支架2焊接,进气管45与通气管44连通,开关42用于控制阀门本体5内气体的进出,进气管45上设置有调节阀41,调节阀41与进气管45连通,调节阀41用于控制气体的压力,为了
便于显示通气管44内的气体的压力,调节阀41上设置有压力表43,压力表43一端与调节阀41连接,另一端与通气管44连通,通气管44分为管道一441、管道二442、管道三443和管道四444,管道一441与管道二442、管道三443之间设置有三通接头46,从而使得管道一441、管道二442、管道三443连通,管道一441的一端与进气管45连通,管道二442的一端与开关42连接,管道三443的一端与开关42连接,管道四444的两端与开关42、放置部一71上的进气孔二711连通。
38.参照图1,为了便于将阀门本体5安装在底座7上,阀门本体5上设置有手持件51,手持件51分布在阀门本体5的侧壁上且与阀门本体5焊接,手持件51为圆柱形。
3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阀体气密性检测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将支架2放置在检测台1上,然后将放置部一71与放置部二72连接,同时将放置部一71套设在驱动件3上,依据阀门本体5的尺寸调整两个移动件61之间的距离,将阀门本体5的平面与放置部二72的梯面相贴合,驱动件3驱动放置部向阀门本体5方向移动,从而将底座7与阀门本体5密封,向阀门本体5内加水,通过充气组件4向阀门本体5内充气,观察是否有气泡出现,或者水是否被气体吹走,从而检测阀门本体5的密封性。
4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