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骨科植入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颈前可撑开自稳定融合器。
背景技术:
2.腰椎间盘突出和颈椎病等症状的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脊柱融合术是脊柱外科最常见的技术之一,早期的自体骨移植因高并发症而逐渐被临床淘汰,椎间融合器的出现使得该术式的成功率大大提升。
3.椎间融合器可以有效的治疗椎间盘退变和不稳等特征,它可以融合上下椎体,维持椎间隙高度、减轻神经根压力、维持脊柱稳定;其临床效果满意,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
4.然而,目前常规融合器尚存在一定不足,如融合器的自稳性能较差,脊柱融合术后颈椎生理曲度恢复不理想,植入物会发生松动退出的现象等。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稳性能较好,术后颈椎生理曲度恢复理想的颈前可撑开自稳定融合器。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颈前可撑开自稳定融合器,包括融合器主体,所述融合器主体的中部设有植骨腔,其中:
8.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后部中间设有横向开口,使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后部形成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
9.所述横向开口的中部设有安装通道,所述安装通道内设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后部设有驱动部,所述驱动部插设在所述安装通道内且旋转后能够撑开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
10.所述转轴上设有位于所述植骨腔内且随着转轴转动后能够插入上下椎体终板的刀片,所述融合器主体的上下表面设有柱状尖齿。
11.进一步的,所述柱状尖齿包括圆柱形基部和位于所述圆柱形基部上的圆锥形齿;
12.和/或,所述柱状尖齿位于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前侧壁和后侧壁上。
13.进一步的,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前部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转轴通过所述安装通道和第一安装孔贯穿所述融合器主体前后方向安装。
14.进一步的,所述转轴的驱动部设有沿所述转轴的尾部向头部逐渐变窄的锥面。
15.进一步的,所述转轴的前部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一安装孔内设有与该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
16.或者,所述锥面上设有外螺纹,所述安装通道内设有与该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
17.或者,所述安装通道包括位于后部的锥孔和位于前部的直孔。
18.进一步的,所述转轴的驱动部和所述融合器主体后部的安装通道均为跑道形。
19.进一步的,所述刀片包括环形连接部和位于环形连接部两侧成对设置的刀头,所述转轴的中部为四棱柱,所述环形连接部的中部设有与所述四棱柱相配合的四棱柱孔。
20.进一步的,所述四棱柱上设有第一销钉孔,所述环形连接部上设有第二销钉孔,所述第一销钉孔和所述第二销钉孔内穿设有销钉。
21.进一步的,所述融合器主体的表面设有多孔结构;
22.和/或,所述融合器主体的上下表面设有横向延伸的棱状凸起;
23.和/或,所述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的根部内侧设有圆形豁口。
24.进一步的,所述融合器主体内在所述安装通道的前部设有用于容纳所述转轴中部且阻挡所述驱动部的第二安装孔。
25.进一步的,所述融合器主体的后部两侧设有持取槽;
26.和/或,所述融合器主体为3d打印而成。
27.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8.本实用新型的颈前可撑开自稳定融合器,融合器主体的后部中间设有横向开口,使融合器主体的后部形成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可方便融合器主体的后部撑开;横向开口的中部设有安装通道,安装通道内设有转轴,转轴的后部设有驱动部,驱动部插设在安装通道内且旋转后能够撑开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操作简便,性能可靠,可使椎体后缘的间隙大于前缘的间隙,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促进颈椎矫形,使融合器与上下椎体终板更好的结合,起到自稳防退的作用,更好的实现颈椎前路的治疗,减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转轴上设有位于植骨腔内且随着转轴转动后能够插入上下椎体终板的刀片,融合器主体的上下表面设有柱状尖齿,刀片和柱状尖齿在融合器主体撑开后插入上下椎体终板,可保证融合器植入的稳固性,提高融合器的自稳性能,植入物不会发生松动退出现象。本实用新型的颈前可撑开自稳定融合器自稳性能较好,术后颈椎生理曲度恢复理想。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图1中融合器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31.图3为图1中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32.图4为图1中刀片的结构示意图;
33.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4.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5.图7为图6中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3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颈前可撑开自稳定融合器,如图1-7所示,包括融合器主体1,融合器主体1的中部设有植骨腔11,其中:
38.融合器主体1的后部中间设有横向开口12,使融合器主体1的后部形成上撑开体13
和下撑开体14;
39.横向开口12的中部设有安装通道15、15’,安装通道15、15’内设有转轴2、2’、2”,转轴2、2’的后部设有驱动部21、21’,驱动部21、21’插设在安装通道15、15’内且旋转后能够撑开上撑开体13和下撑开体14;
40.转轴2、2’、2”上设有位于植骨腔11内且随着转轴2、2’、2”转动后能够插入上下椎体终板的刀片3(具体的,刀片3活动范围设置在植骨腔11内),融合器主体1的上下表面设有柱状尖齿16。
41.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的颈前可撑开自稳定融合器植入人体后,利用器械驱动转轴2、2’、2”旋转,使转轴2、2’、2”后部的驱动部21、21’撑开融合器主体1后部的上撑开体13和下撑开体14,同时,转轴2、2’、2”上的刀片3和融合器主体1上下表面的柱状尖齿16插入上下椎体终板,完成融合器的植入。
42.本实用新型的颈前可撑开自稳定融合器,融合器主体的后部中间设有横向开口,使融合器主体的后部形成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可方便融合器主体的后部撑开;横向开口的中部设有安装通道,安装通道内设有转轴,转轴的后部设有驱动部,驱动部插设在安装通道内且旋转后能够撑开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操作简便,性能可靠,可使椎体后缘的间隙大于前缘的间隙,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促进颈椎矫形,使融合器与上下椎体终板更好的结合,起到自稳防退的作用,更好的实现颈椎前路的治疗,减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转轴上设有位于植骨腔内且随着转轴转动后能够插入上下椎体终板的刀片,融合器主体的上下表面设有柱状尖齿,刀片和柱状尖齿在融合器主体撑开后插入上下椎体终板,可保证融合器植入的稳固性,提高融合器的自稳性能,植入物(即融合器)不会发生松动退出现象。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脊柱后路融合固定手术以治疗脊柱失稳疾患,融合器植入后撑开,使融合器固定性更好,融合性更佳,满足融合器术后要求。
43.如图6所示,为确保柱状尖齿16的强度,柱状尖齿16优选包括圆柱形基部161和位于圆柱形基部161上的圆锥形齿162;并且,柱状尖齿16优选位于融合器主体1的前侧壁和后侧壁上,这样布局合理,使用方便。
44.本实用新型中,转轴既可以是贯穿融合器主体前后方向设置,也可以不贯穿融合器主体前后方向设置;如图5所示,当转轴2”为不贯穿融合器主体1设置时,刀片3可以直接设置在转轴2”的前端;然而,为提高转轴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优选采用转轴2、2’贯穿融合器主体1前后方向设置,具体结构如下:
45.如图1-2和图6所示,融合器主体1的前部设有第一安装孔17,转轴2、2’通过安装通道15、15’和第一安装孔17贯穿融合器主体1前后方向安装。进一步的,为方便转轴2、2’的转动,转轴2、2’的前部可以为圆柱形,第一安装孔17为与圆柱形相配合的圆形孔。
46.根据转轴驱动部形状的不同,本实用新型可以有以下实施例。
47.实施例1
48.如图1-3所示,转轴2的驱动部21和融合器主体1后部的安装通道15均为跑道形。此时,驱动转轴2的驱动部21旋转90
°
后,即可撑开上撑开体13和下撑开体14。
49.实施例2
50.如图6-7所示,转轴2’的驱动部21’可以设有沿转轴2’的尾部向头部逐渐变窄的锥面211’。此时,驱动转轴2’的驱动部21’逐渐插入安装通道15’内即可撑开上撑开体13和下
撑开体14。进一步的,为方便驱动转轴2’前后移动,本实施例中转轴2’可以有以下结构形式:
51.结构形式1(未示出):转轴的前部设有外螺纹,融合器主体前部的第一安装孔内设有与该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
52.结构形式2:锥面211’上设有外螺纹,安装通道15’内设有与该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安装通道15’优选包括位于后部的锥孔151’和位于前部的直孔152’,该形状可方便驱动部21’进入安装通道15’内撑开上撑开体13和下撑开体14。此时,旋转转轴2’的驱动部21’,上撑开体13的下撑开体14依靠驱动部21’的锥面211’进行撑开,进而实现融合器的自稳防退功能。
53.在以上实施例中,为方便转轴2、2’、2”带动刀片3转动,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各种结构形式,例如刀片焊接在转轴上;然而,为方便拆卸,本实用新型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形式:
54.如图3-4所示,刀片3可以包括环形连接部31和位于环形连接部31两侧成对设置的刀头32,转轴2的中部为四棱柱22,环形连接部31的中部设有与四棱柱22相配合的四棱柱孔311。进一步的,为方便固定刀片3,四棱柱22上可以设有第一销钉孔221,环形连接部31上设有第二销钉孔312,第一销钉孔221和第二销钉孔312内穿设有销钉4。转轴2后部的驱动部21上可以设有器械操作孔23(具体可以为四方形孔),可便于操作转轴2。
55.继续如图1-2所示,融合器主体1的表面可以设有多孔结构18,一方面,可有效降低钛合金材料弹性模量,从而降低沉降风险,为骨细胞迁移和增殖提供最佳结构,可无需植骨;另一方面,多孔结构18外表面粗糙,有利于骨细胞黏附、增殖及初始稳定性,其内部孔道相互交联,便于骨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化形成,维持椎间融合器的长期稳定。多孔结构18的孔径可以为1-3mm,多孔结构18的孔隙率优选为70%以上,x射线可透过大部分区域,利于术后观察。
56.融合器主体1的上下表面可以设有横向延伸的棱状凸起19,可增加摩擦力,提高融合器的抗脱出力。上撑开体13和下撑开体14的根部内侧可以设有圆形豁口20,可使上下撑开体的弹性更大,更容易被撑开。
57.为防止转轴2插入过深,融合器主体1内在安装通道15的前部可以设有用于容纳转轴2中部且阻挡驱动部21的第二安装孔10,此时第二安装孔10与安装通道15组成阶梯通道,可较好的限制转轴2的移动范围。融合器主体1的后部两侧可以设有持取槽30(具体的,持取槽30可以对称设置在融合器主体1的后部两侧),可便于器械夹持。融合器主体1可以为3d打印而成,以便于实现融合器主体1表面的多孔结构18。
58.综上,本实用新型的融合器主体和多孔结构均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而成,可提供即刻稳定和长期固定,提高植骨融合或骨长入速率,有效降低术后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以及椎间融合器下沉的概率;本实用新型的融合器主体上下表面水平并具有足够的强度;本实用新型的融合器与上下椎体终板更好的结合,起到自稳防退的作用,更好的实现颈椎前路的治疗,减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59.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