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实验室的无管道智能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0  131



1.本实用新型涉及通风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实验室的无管道智能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2.在实验室建筑设计过程中,其通风情况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实验室进行实验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会对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所以良好的通风设备是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施,现有的通风设备主要通过风机和管道进行配合工作完成通风,大部分管道缺少过滤装置,在长时间使用后,管道内部会积存大量的灰尘从而滋生大量细菌,在通风时,细菌会顺着管到进入至实验室内,造成空气污染,而少有的管道内部会设置有过滤网盒,但是需要不断地定期更换过滤网盒,从而导致工作成本大大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代替传统通过使用长管道的通气方式,减少细菌的滋生,提高装置的使用性,并且还能够对过滤网盒进行冲洗,使其可重复使用,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减少工作成本的一种用于实验室的无管道智能通风系统。
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实验室的无管道智能通风系统,包括墙体、挡板、通气罩、连通管、盖板、多组螺栓、过滤网盒、转管、两组固定板、第一锥齿轮、连接板、过滤网罩、转轴、第二锥齿轮、扇叶、驱动组件、反冲洗组件和水循环组件,挡板固定安装在墙体内部,挡板将墙体内部由上到下依次分为实验室主体和储存腔,通气罩盖装在墙体上端面,连通管连通安装在通气罩左端面,水循环组件连通安装在连通管下部,盖板通过多组螺栓固定盖装在连通管左端,过滤网盒连通安装在盖板右端面,转管通过两组固定板转动安装在墙体上端面,转管与驱动组件驱动连接,驱动组件安装在墙体上端面,并且转管左端伸入至过滤网盒内部,转管处于过滤网盒内部的部分上设有多组喷口,转管右端穿过通气罩并与反冲洗组件连通,第一锥齿轮固定安装在转管上,连接板固定安装在两组固定板中间,过滤网罩固定安装在墙体上端面,并且过滤网罩与墙体相互连通,转轴贯穿并转动安装在连接板上,转轴上端与第二锥齿轮固定连接,并且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相互啮合,扇叶固定安装在转轴下端。
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实验室的无管道智能通风系统,反冲洗组件包括吸泵、送水管、多组第一固定座和旋转接头,吸泵固定安装在墙体右端面,吸泵输出端伸入至储存腔内,吸泵输出端与送水管下端固定连通,送水管通过多组第一固定座固定安装在墙体右端面,送水管上端通过旋转接头与转管右端转动连通。
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实验室的无管道智能通风系统,驱动组件包括电机、第三锥齿轮和第四锥齿轮,电机固定安装在墙体上端面,第三锥齿轮与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第四锥齿轮固定安装在转管上,并且第四锥齿轮与第三锥齿轮相互啮合。
7.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实验室的无管道智能通风系统,水循环组件包括排水管、
多组第二固定座和单向阀,排水管通过多组第二固定座固定安装在墙体左端面,并且排水管上端与连通管下部连通,排水管下端伸入至储存腔内,单向阀固定安装在排水管上。
8.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实验室的无管道智能通风系统,还包括安装板和多组紫外线灯,安装板固定安装在通气罩内部的顶端面,多组紫外线灯均匀分布安装在安装板上。
9.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实验室的无管道智能通风系统,还包括多组过滤网板,多组过滤网板均固定安装在储存腔内部。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第三锥齿轮在电机的驱动下带动第四锥齿轮转动,从而使转管带动第一锥齿轮进行转动,并且在第二锥齿轮和转轴的相互连接作用下,能够使扇叶进行转动,从而能够使连通管对外界的空气进行吸取,空气通过过滤网盒进行过滤,然后将空气输送至实验室主体内部,代替传统通过使用长管道的通气方式,减少细菌的滋生,提高装置的使用性;通过设置吸泵,并且经送水管和旋转接头的配合使用下,能够将储存腔内部的水输送至转管内部,然后使水通过转管上的喷口喷出,随着转管的转动,从而能够对过滤网盒进行冲洗,进而能够使过滤网盒可重复进行使用,从而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减少工作成本。
附图说明
1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2.图2是图1中a部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13.图3是图1中b部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14.图4是过滤网盒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15.附图中标记:1、墙体;2、挡板;3、通气罩;4、连通管;5、盖板;6、螺栓;7、过滤网盒;8、转管;9、固定板;10、第一锥齿轮;11、连接板;12、过滤网罩;13、转轴;14、第二锥齿轮;15、扇叶;16、吸泵;17、送水管;18、第一固定座;19、旋转接头;20、电机;21、第三锥齿轮;22、第四锥齿轮;23、排水管;24、第二固定座;25、单向阀;26、安装板;27、紫外线灯;28、过滤网板。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17.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实验室的无管道智能通风系统,包括墙体1、挡板2、通气罩3、连通管4、盖板5、多组螺栓6、过滤网盒7、转管8、两组固定板9、第一锥齿轮10、连接板11、过滤网罩12、转轴13、第二锥齿轮14、扇叶15、驱动组件、反冲洗组件和水循环组件,挡板2固定安装在墙体1内部,挡板2将墙体1内部由上到下依次分为实验室主体和储存腔,通气罩3盖装在墙体1上端面,连通管4连通安装在通气罩3左端面,水循环组件连通安装在连通管4下部,盖板5通过多组螺栓6固定盖装在连通管4左端,过滤网盒7连通安装在盖板5右端面,转管8通过两组固定板9转动安装在墙体1上端面,转管8与驱动组件驱动连接,驱动组件安装在墙体1上端面,并且转管8左端伸入至过滤网盒7内部,转管8处于过滤网盒7内部的部分上设有多组喷口,转管8右端穿过通气罩3并与反冲洗组件连通,第一锥齿轮10固定安装在转管8上,连接板11固定安装在两组固定板9中间,过滤网罩12固定安装在墙体1上端面,并且过滤网罩12与墙体1相互连通,转轴13贯穿并转动安装在连接板11上,转轴
13上端与第二锥齿轮14固定连接,并且第二锥齿轮14与第一锥齿轮10相互啮合,扇叶15固定安装在转轴13下端;转管8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带动第一锥齿轮10进行转动,并且在第二锥齿轮14和转轴13的相互连接作用下,能够使扇叶15进行转动,从而能够使连通管4对外界的空气进行吸取,空气通过过滤网盒7进行过滤,然后将空气输送至实验室主体内部,代替传统通过使用长管道的通气方式,减少细菌的滋生,提高装置的使用性。
18.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实验室的无管道智能通风系统,反冲洗组件包括吸泵16、送水管17、多组第一固定座18和旋转接头19,吸泵16固定安装在墙体1右端面,吸泵16输出端伸入至储存腔内,吸泵16输出端与送水管17下端固定连通,送水管17通过多组第一固定座18固定安装在墙体1右端面,送水管17上端通过旋转接头19与转管8右端转动连通;通过设置吸泵16,并且经送水管17和旋转接头19的配合使用下,能够将储存腔内部的水输送至转管8内部,然后使水通过转管8上的喷口喷出,随着转管8的转动,从而能够对过滤网盒7进行冲洗,进而能够使过滤网盒7可重复进行使用,从而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减少工作成本。
19.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实验室的无管道智能通风系统,驱动组件包括电机20、第三锥齿轮21和第四锥齿轮22,电机20固定安装在墙体1上端面,第三锥齿轮21与电机20输出端固定连接,第四锥齿轮22固定安装在转管8上,并且第四锥齿轮22与第三锥齿轮21相互啮合;第三锥齿轮21在电机20的驱动下带动第四锥齿轮22和转管8转动,进而能够使扇叶15自动进行通风,同时还能够使转管8对过滤网盒7自动进行清洗,减少人工操作,提高装置的自动化程度。
20.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实验室的无管道智能通风系统,水循环组件包括排水管23、多组第二固定座24和单向阀25,排水管23通过多组第二固定座24固定安装在墙体1左端面,并且排水管23上端与连通管4下部连通,排水管23下端伸入至储存腔内,单向阀25固定安装在排水管23上;通过设置排水管23,并且在单向阀25的配合使用下,能够将冲洗之后的水送至储存腔内并进行收集,从而能够使水进行循环利用,进而减少水的浪费,提高装置的环保性。
2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实验室的无管道智能通风系统,还包括安装板26和多组紫外线灯27,安装板26固定安装在通气罩3内部的顶端面,多组紫外线灯27均匀分布安装在安装板26上;通过设置紫外线灯27,能够对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消毒杀菌,从而能够对空气进行净化,减少人体对有害气体的吸入,进而提高装置的使用安全性。
2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实验室的无管道智能通风系统,还包括多组过滤网板28,多组过滤网板28均固定安装在储存腔内部;通过设置过滤网板28,能够对反冲洗水进行过滤,避免水中杂质将送水管17或转管8堵塞的情况,从而提高装置的使用可靠性。
2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实验室的无管道智能通风系统,其在工作时,首先启动电机20,第三锥齿轮21在电机20的驱动下带动第四锥齿轮22转动,从而使转管8带动第一锥齿轮10进行转动,并且在第二锥齿轮14和转轴13的相互连接作用下,使扇叶15转动,从而使连通管4对外界的空气进行吸取,空气通过过滤网盒7进行过滤,然后将空气输送至实验室主体内部,当定期对过滤网盒7进行冲洗时,启动吸泵16,并且经送水管17和旋转接头19的配合使用下,将储存腔内部的水输送至转管8内部,然后使水通过转管8上的喷口喷出,从而开始对过滤网盒7进行冲洗,冲洗产生的污水通过排水管23回流至储存腔内,并且通过过滤网板28对水进行过滤,直至工作完成即可。
2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实验室的无管道智能通风系统,其安装方式、连接方式或设置方式均为常见机械方式,只要能够达成其有益效果的均可进行实施。
2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