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源保护区桩基工程用双护筒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1  172



1.本实用新型涉及桩基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源保护区桩基工程用双护筒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水源保护区的工程越来越多,而对于水源保护区而言,此类工程通常会遇到松软填土、流塑状淤泥质土、砂土、卵石层等不良地层,为避免在钻进成孔时产生孔壁坍孔、缩径等现象,保证成桩质量,节省用钢量和施工成本,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施工的成孔方法通常采用双护筒结构。
3.中国专利文献cn208792313u公开了一种双护筒结构,涉及灌注桩施工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内护筒和套设在内护筒外的外护筒,所述内护筒底端的内壁上均布有多根支杆,多根支杆的轴线方向与内护筒的轴线方向垂直,且与内护筒的轴线相交;支杆远离内护筒内壁的一端上固设有呈环形设置的固定环,固定环上设置有一端与固定环螺纹连接的主杆,主杆远离固定环的一端上螺纹连接有转动环,转动环上均布有多根转动杆,转动杆远离主杆的一端与外护筒的内壁上下滑移连接。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内护筒和外护筒轴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导致回填土厚度不同,成桩质量较低的问题,利用均布在主杆上的转动杆,能够使内护筒和外护筒轴线在同一直线上,提高成桩质量,但是该专利仍有不足之处,其结构复杂,不利于加工生产,此外内护筒上的附属结构虽然保持了内外护筒圆心一致,但是却不利于后续的钢筋笼放置以及浇筑混凝土等,使得其使用具有一定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水源保护区桩基工程用双护筒结构。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源保护区桩基工程用双护筒结构,包括第一外护筒、第二外护筒和内护筒,所述第一外护筒包括第一外筒体、第一螺纹条、第一卡槽和卡块,所述第一外筒体上端口侧面一周均匀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外筒体底端口一周均匀设置有卡块,第二外护筒包括第二外筒体、第二螺纹条、第二卡槽和锯齿,所述第二外筒体上端口侧面一周均匀设置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外筒体底端口一周均匀设置有锯齿,所述内护筒包括内筒体、支座、定位杆、支撑块、上切削面、下切削面和稳定片,所述内筒体外部一周的上下两侧分别均匀固定连接有支座,所述支座内部通过螺栓连接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远离内筒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块,所述内筒体的内壁位于上端口处设置有上切削面,所述内筒体的外部位于底端口处设置有下切削面。
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7.所述第一外筒体外部设置有第一螺纹条。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9.所述第二外筒体外部设置有第二螺纹条。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1.所述内筒体外部一周的下方均匀固定连接有稳定片。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3.所述卡块的厚度与第一卡槽的槽深一致,所述卡块的厚度与第二卡槽的槽深一致。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5.所述第一外筒体的直径、壁厚与第二外筒体的直径、壁厚一致。
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7.所述支撑块远离定位杆的一面为弧形。
18.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9.1、本实用新型中,首先第二螺纹条与锯齿便于第二外筒体向下钻探,卡块与第二卡槽的相互卡合作用,使得第一外护筒与第二外护筒形成一个整体,达到了快速对接设置外护筒的效果,反向旋转第一外护筒或第二外护筒,利用第一螺纹条或第二螺纹条即可使得各外护筒上升直至排出桩孔。
20.2、本实用新型中,支座、定位杆和支撑块使得内护筒与外护筒形成一个同心圆柱组合体,便于后续的均匀回填土方,在上切削面、下切削面和稳定片的配合下,使得各内护筒中心线保持在同一直线上,便于维护混凝土桩的质量,值得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水源保护区桩基工程用双护筒结构的组合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水源保护区桩基工程用双护筒结构的第一外护筒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水源保护区桩基工程用双护筒结构的第二外护筒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水源保护区桩基工程用双护筒结构的内护筒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水源保护区桩基工程用双护筒结构的稳定片示意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水源保护区桩基工程用双护筒结构的底层内护筒示意示意图。
27.图例说明:
28.1、第一外筒体;2、第一螺纹条;3、第一卡槽;4、卡块;5、第二外筒体;6、第二螺纹条;7、第二卡槽;8、锯齿;9、内筒体;10、支座;11、定位杆;12、支撑块;13、上切削面;14、下切削面;15、稳定片;16、第一外护筒;17、第二外护筒;18、内护筒。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1.参照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水源保护区桩基工程用双护筒结构,包括第一外护筒16、第二外护筒17和内护筒18,第一外护筒16包括第一外筒体1、第一螺纹条2、第一卡槽3和卡块4,第一外筒体1上端口侧面一周均匀设置有第一卡槽3,第一外筒体1底端口一周均匀设置有卡块4,当第二外筒体5留在地表高度不足时,利用设备调运第一外护筒16至第二外护筒17上方,利用卡块4与第二卡槽7的相互卡合作用,使得第一外护筒16与第二外护筒17形成一个整体,再次驱使第一外护筒16转动,进而即可带动第二外护筒17转动,重复操作,即可满足外护筒的设置深度,第二外护筒17包括第二外筒体5、第二螺纹条6、第二卡槽7和锯齿8,第二外筒体5上端口侧面一周均匀设置有第二卡槽7,第二外筒体5底端口一周均匀设置有锯齿8,利用设备将第二外护筒17吊放置放样点,利用驱动设备使得第二外筒体5旋转,进而在第二螺纹条6与锯齿8的作用下使得第二外筒体5向下钻探,内护筒18包括内筒体9、支座10、定位杆11、支撑块12、上切削面13、下切削面14和稳定片15,内筒体9外部一周的上下两侧分别均匀固定连接有支座10,支座10内部通过螺栓连接有定位杆11,定位杆11远离内筒体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块12,将第一外护筒16或第二外护筒17内部的土方清走后,利用设备调运内护筒18至外护筒内部,通过支座10、定位杆11和支撑块12即可使得内护筒18与第一外护筒16或第二外护筒17形成一个同心圆柱组合体,便于后续的均匀回填土方,内筒体9的内壁位于上端口处设置有上切削面13,内筒体9的外部位于底端口处设置有下切削面14,最底层内护筒18放置完成后,通过设备再次调运完整结构的内护筒18,在上切削面13和下切削面14的配合下,即可使得各内护筒18快速对接。
32.第一外筒体1外部设置有第一螺纹条2,第二外筒体5外部设置有第二螺纹条6,反向旋转第一外护筒16或第二外护筒17,利用第一螺纹条2或第二螺纹条6即可使得各外护筒上升直至排出桩孔,内筒体9外部一周的下方均匀固定连接有稳定片15,在上切削面13、下切削面14和稳定片15的配合下,即可使得各内护筒18中心线保持在同一直线上,卡块4的厚度与第一卡槽3的槽深一致,卡块4的厚度与第二卡槽7的槽深一致,第一外筒体1的直径、壁厚与第二外筒体5的直径、壁厚一致,便于保持外护筒的筒壁平整度,支撑块12远离定位杆11的一面为弧形,便于内护筒18在各外护筒内部移动。
33.工作原理:首先利用设备将第二外护筒17吊放置放样点,利用驱动设备使得第二外筒体5旋转,进而在第二螺纹条6与锯齿8的作用下使得第二外筒体5向下钻探,当第二外筒体5留在地表高度不足时,利用设备调运第一外护筒16至第二外护筒17上方,利用卡块4与第二卡槽7的相互卡合作用,使得第一外护筒16与第二外护筒17形成一个整体,再次驱使
第一外护筒16转动,进而即可带动第二外护筒17转动,重复操作,直至满足外护筒的设置深度,将第一外护筒16或第二外护筒17内部的土方清走后,利用设备调运内护筒18至外护筒内部,通过支座10、定位杆11和支撑块12即可使得内护筒18与第一外护筒16或第二外护筒17形成一个同心圆柱组合体,便于后续的均匀回填土方,此外最底层内护筒18为去除稳定片15后的状态,最底层内护筒18放置完成后,通过设备再次调运完整结构的内护筒18,在上切削面13、下切削面14和稳定片15的配合下,即可使得各内护筒18中心线保持在同一直线上,待双护筒放置完毕即可放置钢筋笼及浇筑混凝土等,后续工序完成后,反向旋转第一外护筒16或第二外护筒17,利用第一螺纹条2或第二螺纹条6即可使得各外护筒上升直至排出桩孔,将拉索固定在各定位杆11上即可将内护筒18取出,从而便于后续的回填等工序。
3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