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吸式生物颗粒气化炉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1  165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颗粒气化炉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下吸式生物颗粒气化炉。


背景技术:

2.在生物颗粒气化炉技术领域中,采用不同结构形式的生物颗粒气化炉来实现生物颗粒的气化是众所周知的。在研究和实现生物颗粒的气化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的生物颗粒气化炉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3.首先,现有的生物颗粒气化炉热转换效率低,且合成气的出口温度高,易烧坏炉排系统,影响炉排的使用寿命;其次,现有的生物颗粒气化炉中生物颗粒在气化炉内燃烧后会生产大量炉渣,炉渣堆积过多后会需要将炉渣排出,现有的生物颗粒气化炉的炉体内未设自动出渣机构,一般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人工耙渣,通过人力将灰渣从炉体内耙出,费时费力。
4.有鉴于此,实有必要开发一种下吸式生物颗粒气化炉,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下吸式生物颗粒气化炉,其通过设置多个输送管道以在炉体的中部区域出气,避免了对炉体下部区域的煅烧,提升了气化炉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隔热件,以维持反应腔内的温度,提升生物颗粒与含氧的气化剂的反应效率,提高热转换效率。
6.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下吸式生物颗粒气化炉,其通过初步收集桶对炉渣进行初步收集,通过炉渣排出模组将初步收集桶内的炉渣输送至炉渣收集桶内,无需人工进行操作,自动化程度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7.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下吸式生物颗粒气化炉,包括:
8.内部中空的炉体,其从下到上依次包括:下炉体、中炉体及上炉体;
9.炉膛,其固定安装于所述下炉体内部;以及
10.炉渣收集组件,其布置于所述下炉体的底端;
11.其中,所述炉膛的内部限定出反应腔,且所述炉膛与所述中炉体之间限定出排气腔,所述炉膛的外周布置有至少两条输送管道,每条所述输送管道呈螺旋状布置于所述炉膛的外周,且每条所述输送管道的首末两端分别与所述反应腔及排气腔相连通。
12.优选的是,所述下炉体的表面开设有进气口。
13.优选的是,所述中炉体的表面设置有排气口,其与所述排气腔相连通;
14.所述炉膛顶部区域的外周开设有至少两个连通孔,所述连通孔将所述反应腔及所述排气腔相连通。
15.优选的是,所述上炉体的表面开设有进料口,其与所述反应腔相连通。
16.优选的是,所述炉膛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隔热件。
17.优选的是,所述炉渣收集组件包括:可转动的初步收集桶;
18.炉渣排出模组,其设置于所述初步收集桶的正下方;以及
19.炉渣收集桶,其设置于所述炉体的外侧,且所述炉渣收集桶与所述炉渣排出模组相连通。
20.优选的是,所述炉渣收集组件还包括:转动驱动器,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初步收集桶传动连接。
21.优选的是,所述初步收集桶的底部开设有至少两个通气孔,每个所述通气孔在所述初步收集桶的底端规则阵列;
22.所述初步收集桶的下方还设有吹气风扇,所述吹气风扇与所述初步收集桶传动连接,所述转动驱动器驱动所述初步收集桶转动同步驱动所述吹气风扇转动。
23.优选的是,所述炉渣排出模组包括:连接管道,其分别与所述炉体及所述炉渣收集桶相连通;
24.螺旋轴,其设置于所述连接管道的内部,且所述螺旋轴的外周设有呈螺旋状的叶片;
25.螺旋驱动器,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螺旋轴传动连接;以及
26.螺旋扇叶,其与所述叶片之间传动连接,且所述螺旋扇叶位于所述初步收集桶的正下方;
27.其中,所述叶片与所述连接管道之间限定出炉渣的排出通道。
28.优选的是,所述螺旋扇叶包括:轮盘部;
29.至少两个扇叶部,每个所述扇叶部呈螺旋状布置于所述轮盘部的外周;以及
30.连接部,其设置于所述扇叶部的外周;
31.其中,相邻两所述扇叶部之间限定出炉渣的落料空间。
32.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多个输送管道以在炉体的中部区域出气,避免了对炉体下部区域的煅烧,提升了气化炉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隔热件,以维持反应腔内的温度,提升生物颗粒与含氧的气化剂的反应效率,提高热转换效率。
33.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通过初步收集桶对炉渣进行初步收集,通过炉渣排出模组将初步收集桶内的炉渣输送至炉渣收集桶内,无需人工进行操作,自动化程度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4.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其中:
36.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下吸式生物颗粒气化炉的三维结构视图;
37.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下吸式生物颗粒气化炉中引导定位车道的剖视图;
38.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下吸式生物颗粒气化炉的爆炸结构视图;
39.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下吸式生物颗粒气化炉中炉渣收集组件的爆炸结构视图;
40.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2.在附图中,为清晰起见,可对形状和尺寸进行放大,并将在所有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43.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44.在下列描述中,诸如中心、厚度、高度、长度、前部、背部、后部、左边、右边、顶部、底部、上部、下部等用词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特别地,“高度”相当于从顶部到底部的尺寸,“宽度”相当于从左边到右边的尺寸,“深度”相当于从前到后的尺寸,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于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45.涉及附接、联接等的术语(例如,“连接”和“附接”)是指这些结构通过中间结构彼此直接或间接固定或附接的关系、以及可动或刚性附接的关系,除非以其他方式明确地说明。
4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结合图1~5的示出,可以看出,下吸式生物颗粒气化炉,其包括:内部中空的炉体11,其从下到上依次包括:下炉体 111、中炉体112及上炉体113;
47.炉膛12,其固定安装于所述下炉体111内部;以及
48.炉渣收集组件15,其布置于所述下炉体111的底端;
49.其中,所述炉膛12的内部限定出反应腔121,且所述炉膛12与所述中炉体112之间限定出排气腔1121,所述炉膛12的外周布置有至少两条输送管道13,每条所述输送管道13呈螺旋状布置于所述炉膛12的外周,且每条所述输送管道13的首末两端分别与所述反应腔
121及排气腔1121相连通。
50.可理解的是,生物颗粒与含氧的气化剂在反应腔121内发生反应生成可燃气,通过设置多个输送管道以将反应腔121内产生的可燃气输送至排气腔 1121内,以在炉体的中部区域出气,避免了对炉体下部区域的煅烧,提升了气化炉的使用寿命。
51.进一步,所述下炉体111的表面开设有进气口1111。
52.在本实用新型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气口1111与外部的气源装置相连通,所述气源装置通过所述进气口1111为反应腔121内提供含氧的气化剂。
53.进一步,所述中炉体112的表面设置有排气口1122,其与所述排气腔1121 相连通;
54.所述炉膛12顶部区域的外周开设有至少两个连通孔122,所述连通孔122 将所述反应腔121及所述排气腔1121相连通。
55.可理解的是,生物颗粒与含氧的气化剂在反应腔121内发生反应生成可燃气,通过连通孔122进一步将反应腔121内产生的可燃气输送至排气腔1121 内,以在炉体的中部区域出气,避免了对炉体下部区域的煅烧,提升了气化炉的使用寿命。
56.进一步,所述上炉体113的表面开设有进料口1131,其与所述反应腔121 相连通。
57.可理解的是,生物颗粒从所述进料口1131投入所述反应腔121内,以与所述反应腔121内的含氧的气化剂发生反应生成可燃气。
58.进一步,所述炉膛1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隔热件14。
59.生物颗粒与含氧的气化剂反应时会释放热量,通过设置所述隔热件14,以防止热量流失,使得生物颗粒与含氧的气化剂反应时释放的热量被利用,维持反应腔121内的温度,提升生物颗粒与含氧的气化剂的反应效率。
60.进一步,所述炉渣收集组件15包括:可转动的初步收集桶151;
61.炉渣排出模组152,其设置于所述初步收集桶151的正下方;以及
62.炉渣收集桶153,其设置于所述炉体11的外侧,且所述炉渣收集桶153 与所述炉渣排出模组152相连通。
63.可理解的是,通过初步收集桶151对炉渣进行初步收集,通过炉渣排出模组152将初步收集桶151内的炉渣输送至炉渣收集桶153内,无需人工进行操作,自动化程度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64.进一步,所述炉渣收集组件15还包括:转动驱动器154,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初步收集桶151传动连接。
65.在本实用新型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初步收集桶151的筒壁表面开设有至少两个排渣孔1511,每个所述排渣孔1511沿所述初步收集桶151的筒壁的延伸方向规则阵列。
66.可理解的是,生物颗粒在所述炉体11上部气化产生的炉渣掉落于所述初步收集桶151内,所述转动驱动器154驱动所述初步收集桶151转动,所述初步收集桶151内部的炉渣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通过所述排渣孔1511排出所述初步收集桶151。
67.进一步,所述初步收集桶151的内部底端设置有导向部1512,所述导向部1512的横截面呈锥形。
68.可理解的是,掉落的炉渣在所述导向部1512的导向下靠近所述初步收集桶151的筒壁,以便于所述转动驱动器154驱动所述初步收集桶151转动以将炉渣甩出。
69.进一步,所述初步收集桶151的底部开设有至少两个通气孔1513,每个所述通气孔
1513在所述初步收集桶151的底端规则阵列;
70.所述初步收集桶151的下方还设有吹气风扇155,所述吹气风扇155与所述初步收集桶151传动连接,所述转动驱动器154驱动所述初步收集桶151 转动同步驱动所述吹气风扇155转动。
71.可理解的是,含氧的气化剂从所述进气口1111进入,所述转动驱动器154 驱动所述吹气风扇155转动,以将含氧的气化剂通过所述通气孔1513输送至所述反应腔121内,以使得含氧的气化剂与生物颗粒发生反应。
72.进一步,所述炉渣排出模组152包括:连接管道1521,其分别与所述炉体11及所述炉渣收集桶153相连通;
73.螺旋轴1522,其设置于所述连接管道1521的内部,且所述螺旋轴1522 的外周设有呈螺旋状的叶片15221;
74.螺旋驱动器1523,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螺旋轴1522传动连接;以及
75.螺旋扇叶1524,其与所述叶片15221之间传动连接,且所述螺旋扇叶1524 位于所述初步收集桶151的正下方;
76.其中,所述叶片15221与所述连接管道之间限定出炉渣的排出通道。
77.进一步,所述螺旋扇叶1524包括:轮盘部15241;
78.至少两个扇叶部15242,每个所述扇叶部15242呈螺旋状布置于所述轮盘部15241的外周;以及
79.连接部15243,其设置于所述扇叶部15242的外周;
80.其中,相邻两所述扇叶部15242之间限定出炉渣的落料空间15244。
81.在本实用新型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部15243的外周开设有至少两个卡接槽15245,所述卡接槽15245与所述叶片15221相适配。
82.可理解的是,通过所述卡接槽15245与所述叶片15221的配合以使得所述螺旋驱动器1523驱动所述螺旋轴1522转动同步带动所述螺旋扇叶1524转动。
83.进一步,所述连接管道1521的侧端开设有连接口15211,所述落料空间15244通过连接口15211与所述排出通道相连通。
84.可理解的是,从所述初步收集桶151甩出的炉渣掉落于每个所述落料空间15244内,所述螺旋驱动器1523驱动所述螺旋轴1522转动,进而带动所述螺旋扇叶1524转动,位于所述落料空间15244内的炉渣跟随所述螺旋扇叶1524转动,同时位于所述落料空间15244内炉渣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通过所述连接口15211进入所述排出通道,由于所述螺旋驱动器1523驱动所述螺旋轴 1522转动,因此位于所述排出通道内的炉渣被排入所述炉渣收集桶153收集。
85.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的。对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86.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