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电工程用设备散热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1  163



1.本技术涉及机电工程领域,尤其是一种机电工程用设备散热机构。


背景技术:

2.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3.一般散热结构直接安装在内外连通端口处,端口较大,异物容易进入,设备内部集聚大量热会造成电器元件运行变慢的情况,且内部空气不能够循环流动。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机电工程用设备散热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4.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机电工程用设备散热机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机电工程用设备散热机构,包括短筒、环形框、外扇叶、外电机、散热管、弧形滤芯、内电机、内扇叶和薄膜片,所述短筒内安装有环形框,且短筒筒底环形等距开设有三个弧形孔,所述环形框内侧环壁环形等距开设有多个孔道,且孔道外侧端口一侧活动安装有薄膜片一端,所述外扇叶安装在外电机的轴杆端上,所述散热管两端分别位于短筒内部和短管内部,所述弧形滤芯安装在弧形孔内,所述内扇叶安装在内电机的轴杆端上。
6.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管设有多个,且多个散热管一端端口环形分布在短筒内筒底棱边周围。
7.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管另一端端口安装有对接螺帽,且对接螺帽安装有管体一端,管体另一端端口位于对应电器元件周围。
8.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管组和弧形孔组均遮盖在环形框框口内,且环形框内环口安装有圆网片。
9.进一步地,所述短筒内筒底中间位置安装有圆座,且圆座中部与外电机相互固定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短筒环形面上安装有环形块,且环形块上环形等距安装有六个连接孔。
11.进一步地,所述短管一端端口安装在短筒封闭端面边缘上,且短管内环形分布有多个散热管另一端端口。
12.进一步地,所述内电机位于短管内部,且内电机安装在短筒封闭端面中间位置。
13.进一步地,所述孔道为倾斜结构,且孔道外侧端口朝向与外扇叶旋转方向一致。
14.进一步地,所述弧形滤芯为疏松多孔的活性炭吸附板材结构。
15.通过本技术上述实施例,利于对不同电器元件周围设置吸入散热管体,减少热量
扩散范围,此时通过运行外电机带动外扇叶旋转形成对短筒内空气向外排的动力,能够经散热管经设备内部空间热气排出,达到散热的效果,且散热管环形分布,改变传统散热结构,避免散热孔道结构大的弊端,通过孔道外端口设置薄膜片,起到单向控制孔道端口开合的作用,便于阻挡异物进入,通过运行内电机带动内扇叶转动且在弧形滤芯、环形框及散热管作用下,能够对设备内部空气进行循环流动,避免热量堆积,同时便于对异味气体进行过滤吸附。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7.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18.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正视图;
19.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短管内部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环形框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短管;2、环形块;3、连接孔;4、短筒;5、环形框;6、圆网片;7、外扇叶;8、外电机;9、圆座;10、散热管;11、弧形孔;12、弧形滤芯;13、对接螺帽;14、内电机;15、内扇叶;16、孔道;17、薄膜片。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4.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技术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25.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6.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套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8.本实施例中的设备散热机构可以适用于机电工程的设备,例如,在本实施例提供了如下一种机电工程车间环保除尘装置。
29.该种机电工程车间环保除尘装置,包括外箱体,所述外箱体底部贯穿设置有第一支管,所述第一支管下端延伸至所述外箱体下方固定安装有第一吸尘斗,所述第一支管上端延伸至所述外箱体内侧固定连通安装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两端均固定连通安装有第二支管,所述第二支管端部延伸至所述外箱体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二吸尘斗,所述连通管上端固定连通安装有导入管,所述导入管上端固定连接有风机,所述风机安装于所述外箱体内壁表面,所述风机输出端固定连通安装有导出管,所述外箱体内壁固定安装有处理盒,该装置除尘效果好,值得推广。
30.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设备散热机构进行介绍。
31.请参阅图1-4所示,一种机电工程用设备散热机构,包括短筒4、环形框5、外扇叶7、外电机8、散热管10、弧形滤芯12、内电机14、内扇叶15和薄膜片17,所述短筒4内安装有环形框5,且短筒4筒底环形等距开设有三个弧形孔11,所述环形框5内侧环壁环形等距开设有多个孔道16,且孔道16外侧端口一侧活动安装有薄膜片17一端,所述外扇叶7安装在外电机8的轴杆端上,所述散热管10两端分别位于短筒4内部和短管1内部,所述弧形滤芯12安装在弧形孔11内,所述内扇叶15安装在内电机14的轴杆端上。
32.所述散热管10设有多个,且多个散热管10一端端口环形分布在短筒4内筒底棱边周围;所述散热管10另一端端口安装有对接螺帽13,且对接螺帽13安装有管体一端,管体另一端端口位于对应电器元件周围;所述散热管10组和弧形孔11组均遮盖在环形框5框口内,且环形框5内环口安装有圆网片6;所述短筒4内筒底中间位置安装有圆座9,且圆座9中部与外电机8相互固定连接;所述短筒4环形面上安装有环形块2,且环形块2上环形等距安装有六个连接孔3;所述短管1一端端口安装在短筒4封闭端面边缘上,且短管1内环形分布有多个散热管10另一端端口;所述内电机14位于短管1内部,且内电机14安装在短筒4封闭端面中间位置;所述孔道16为倾斜结构,且孔道16外侧端口朝向与外扇叶7旋转方向一致;所述弧形滤芯12为疏松多孔的活性炭吸附板材结构。
33.本技术在使用时,通过将对接螺帽13与管体一端端口连接且管体另一端端口位于对应电器元件位置,利于对不同电器元件周围设置吸入散热管10体,减少热量扩散范围,此时通过运行外电机8带动外扇叶7旋转形成对短筒4内空气向外排的动力,能够经散热管10经设备内部空间热气排出,达到散热的效果,且散热管10环形分布,改变传统散热结构,避免散热孔道16结构大的弊端,通过孔道16外端口设置薄膜片17,起到单向控制孔道16端口开合的作用,便于阻挡异物进入,通过运行内电机14带动内扇叶15转动且在弧形滤芯12、环形框5及散热管10作用下,能够对设备内部空气进行循环流动,避免热量堆积,同时便于对异味气体进行过滤吸附。
34.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
35.1.本技术结构合理,通过将对接螺帽13与管体一端端口连接且管体另一端端口位于对应电器元件位置,利于对不同电器元件周围设置吸入散热管10体,减少热量扩散范围;
36.2.本技术结构合理,能够经散热管10经设备内部空间热气排出,达到散热的效果,且散热管10环形分布,改变传统散热结构,避免散热孔道16结构大的弊端,通过孔道16外端口设置薄膜片17,起到单向控制孔道16端口开合的作用,便于阻挡异物进入;
37.3.本技术结构合理,通过运行内电机14带动内扇叶15转动且在弧形滤芯12、环形框5及散热管10作用下,能够对设备内部空气进行循环流动,避免热量堆积,同时便于对异味气体进行过滤吸附。
3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