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公开涉及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配管和换热器。
背景技术:
2.制冷系统的换热器具有扁管、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两个集流管平行间隔分布,扁管位于两个集流管之间,且扁管连接两个集流管。第一集流管用于注入制冷剂,第二集流管用于排出经过热量交换的制冷剂。
3.相关技术中,在第一集流管内通常还插装有分配管,分配管上设有小孔。在注入制冷剂时,制冷剂从分配管注入,并经分配管上的小孔进入到第一集流管。
4.然而,相关技术中制冷剂通过分配管进入第一集流管内后,制冷剂会在第一集流管内汇集,再逐步扩散至与集流管相连的扁管中,因而,制冷剂不易快速地扩散至各个扁管内,分配管对制冷剂的分配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分配管和换热器,能改善分配管对制冷剂的分配效果,使制冷剂能快速且均匀地扩散至集流管内的各个扁管内。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6.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分配管,所述分配管用于插装在集流管内,所述分配管包括管本体,所述管本体的管壁上设有分配结构,所述分配结构贯通所述管本体的管壁,所述分配结构与集流管上的至少部分扁管相对。
7.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分配结构包括条形缝,所述条形缝沿所述管本体的轴向延伸。
8.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条形缝的长度不大于所述管本体的长度,且所述条形缝的长度不小于集流管上相距最远的两个扁管之间的间距。
9.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条形缝的宽度为0.4mm至0.6mm。
10.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分配结构还包括分支缝,所述分支缝的一端与所述条形缝相连,且所述分支缝的另一端朝远离所述条形缝的方向延伸。
11.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分配结构包括多个通孔,多个所述通孔沿所述管本体的轴向间隔排布,所述管本体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管段、中间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的所述通孔的孔间距和所述第二管段的所述通孔的孔间距均小于所述中间管段的所述通孔的孔间距。
12.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中间管段的所述通孔的孔间距为20mm至60mm,所述第一管段的所述通孔的孔间距和所述第二管段的所述通孔的孔间距均为10mm至40mm。
13.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分配结构包括两列孔组,每列所述孔组均包括沿所述管本体的轴向间隔排布的多个所述通孔,位于同一横截面上的两个所述通孔的中轴线的夹角为120
°
至180
°
。
14.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通孔的孔径为1mm至3mm。
15.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如前文所述的分配管。
16.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17.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分配管包括管本体和位于管本体上的分配结构,其中分配结构贯通管本体的管壁,并且,分配结构与集流管上的至少部分扁管相对。这样向分配管注入制冷剂时,制冷剂就能通过分配结构流入集流管,同时,由于分配结构和集流管上的扁管相对,因此,流入集流管的制冷剂更容易通过分配结构直接进入到各扁管内,使制冷剂能更加快速且均匀地扩散至扁管内,从而改善分配管对制冷剂的分配效果,便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配管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体的一种分配管的局部示意图;
22.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配管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配管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配管的截面图。
25.图中各标记说明如下:
26.1-管本体,11-第一管段,12-中间管段,13-第二管段;
27.2-分配结构,21-条形缝,22-分支缝,23-通孔;
28.3-输入管;
29.4-收集管;
30.a-扁管,b-集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32.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顶”、“底”等仅用于表示相
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所述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33.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换热器包括扁管a和两个集流管b,两个集流管b平行间隔分布,扁管a位于两个集流管b之间,且扁管a连接两个集流管b。其中,一个集流管b用于注入制冷剂,另一个集流管b用于排出经过热量交换的制冷剂。
34.本公开实施例中,用于注入制冷剂的集流管b内插装有分配管。如图1所示,该分配管包括管本体1,管本体1的管壁上设有分配结构2,分配结构2贯通管本体1的管壁,分配结构2与集流管b上的至少部分扁管a相对。
35.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分配管包括管本体1和位于管本体1上的分配结构2,其中分配结构2贯通管本体1的管壁,并且,分配结构2与集流管b上的至少部分扁管a相对。这样向分配管注入制冷剂时,制冷剂就能通过分配结构2流入集流管b,同时,由于分配结构2和集流管b上的扁管a相对,因此,流入集流管b的制冷剂更容易通过分配结构2直接进入到各扁管a内,使制冷剂能更加快速且均匀地扩散至扁管a内,从而改善分配管对制冷剂的分配效果,便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36.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些实现方式中,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配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分配结构2包括条形缝21,条形缝21沿管本体1的轴向延伸。
37.上述实现方式中,将分配结构2设置为条形缝21,条形缝21沿着管本体1的轴向,从管本体1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相较于在分配管上设置小孔,设置条形缝21能增大分配管上供制冷剂流出的面积,从而加快制冷剂的扩散和分配。同时,制冷剂能在条形缝21的各个位置扩散至集流管b,以使制冷剂更加均匀地分配至集流管b。
38.并且,将分配结构2设置为条形缝21,这样通过控制条形缝21的长度,就能使条形缝21与集流管b上的各个扁管a均相对,从而让流入集流管b的制冷剂可以通过条形缝21直接进入到所有的扁管a内,使制冷剂能更加快速且均匀地扩散至扁管a内,从而改善分配管对制冷剂的分配效果,便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39.可选地,如图1所示,条形缝21的长度不大于管本体1的长度,且条形缝21的长度不小于集流管b上相距最远的两个扁管a之间的间距。
40.通过将条形缝21的长度控制为不超过管本体1长度,且不小于流管上相距最远的两个扁管a之间的间距,能使条形缝21与集流管b上的所有扁管a均相对。从而让流入集流管b的制冷剂可以通过条形缝21直接进入到所有的扁管a内,使制冷剂能更加快速且均匀地扩散至扁管a内,从而改善分配管对制冷剂的分配效果。
41.示例性地,条形缝21的长度为100mm至1000mm。将条形缝21的长度控制在该范围内,能使条形缝21与集流管b上的所有扁管a均相对,让流入集流管b的制冷剂可以通过条形缝21直接进入到所有的扁管a内,使制冷剂能更加快速且均匀地扩散至扁管a内。
42.作为示例,本公开实施例中,条形缝21的长度可以是330mm。
43.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体的一种分配管的局部示意图。如图3所示,条形缝21的宽度l为0.4mm至0.6mm。将条形缝21的宽度l控制在该范围内,使条形缝21在分配管上占的面积合适,使制冷剂能快速扩散的同时,还保证分配管的强度。
44.作为示例,本公开实施例中,条形缝21的宽度l可以是0.5mm。
45.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配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分配结构2还包
括分支缝22,分支缝22的一端与条形缝21相连,且分支缝22的另一端朝远离条形缝21的方向延伸。
46.如图4所示,在条形缝21的侧壁设有多条分支缝22,各分支缝22沿垂直于分配管的方向延伸,即分支缝22与条形缝21垂直。通过分支缝22能使从条形缝21中注入的制冷剂从不同的方向向集流管b内喷射,以使制冷剂能快速且均匀地填充集流管b,并均匀地扩散至扁管a内,从而改善分配管对制冷剂的分配效果。
47.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些实现方式中,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配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分配结构2包括多个通孔23,多个通孔23沿管本体1的轴向间隔排布,管本体1管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管段11、中间管段12和第二管段13,第一管段11的通孔23的孔间距和第二管段13的通孔23的孔间距均小于中间管段12的通孔23的孔间距。
48.其中,第一管段11和第二管段13中的孔间距是小于中间管段12的孔间距的,即第一管段11和第二管段13上的通孔23的分布密度要大于中间管段12的通孔23的分布密度的。由于靠近集流管b的端部的制冷剂流量偏小,通过在第一管段11和第二管段13增加通孔23的分布密度来提高流量。而中间管段12的流量偏大,因此将中间管段12的通孔23的分布密度设置更加稀疏,将减小流量。这样就能让制冷剂更加均匀地注入集流管b内。
49.本公开实施例中,中间管段12的长度大于第一管段11的长度,第一管段11的长度大于第二管段13的长度。
50.示例性地,中间管段12的通孔23的孔间距为20mm至60mm,第一管段11的通孔23的孔间距和第二管段13的通孔23的孔间距均为10mm至40mm。
51.需要说明的是,分配管的中间管段12的通孔23的孔间距、第一管段11的通孔23的孔间距和第二管段13的通孔23的孔间距可以根据不同规格的换热器进行调整,以满足让制冷剂更加均匀地注入集流管b内的要求即可。
52.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配管的截面图。如图6所示,分配结构2包括两列孔组,每列孔组均包括沿管本体1的轴向间隔排布的多个通孔23,位于同一横截面上的两个通孔23的中轴线的夹角α为120
°
至180
°
。
53.相较于在分配管上设置单列小孔,通过设置两列孔组能增大分配管上供制冷剂流出的面积,从而加快制冷剂的扩散和分配。并且,控制各列孔组中的通孔23靠近集流管b上的各个扁管a,且两列孔组中的通孔23朝向扁管a,从而让流入集流管b的制冷剂可以通过通孔23直接进入到各扁管a内,使制冷剂能更加快速且均匀地扩散至扁管a内,从而改善分配管对制冷剂的分配效果,便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54.同时,位于同一横截面上的两个通孔23的中轴线的夹角α为120
°
至180
°
。将两个通孔23的中轴线的夹角α控制在该范围内,使制冷剂能更加均匀地分配至集流管b。
55.示例性地,如图6所示,位于同一横截面上的两个通孔23的中轴线的夹角α为160
°
。
56.上述实现方式中,通孔23为圆孔。通孔23的孔径为1mm至3mm。将通孔23的孔径控制在该范围内,使通孔23在分配管上占的面积合适,让制冷剂能快速扩散的同时,还保证分配管的强度。
57.作为示例,本公开实施例中,通孔23的孔径可以是2mm。
58.需要说明的是,通孔23除了可以是圆孔外,通孔23还可以是矩形孔、菱形孔等多种其他形状的孔,本公开实施例不做限制。
59.可选地,如图1所示,分配管还包括输入管3,输入管3的一端通过弯管与管本体1相连,其中管本体1用于插装在集流管b内,输入管3则位于集流管b外,便于通过输入管3向管本体1注入制冷剂。
60.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如前文所述的分配管。参见图1,换热器还包括扁管a和两个集流管b,两个集流管b平行间隔分布,扁管a位于两个集流管b之间,且扁管a连接两个集流管b。其中,一个集流管b用于注入制冷剂,另一个集流管b用于排出经过热量交换的制冷剂。该分配管插装在用于注入制冷剂的集流管b内。
61.如图1所示,该换热器还包括收集管4,收集管4插装在用于排出经过热量交换的制冷剂的集流管b内,以通过收集管4将集流管b内的制冷剂排出换热器。
62.本公开实施例中,收集管4插装在集流管b内的管段的长度不大于集流管b的长度的二分之一。
63.其中,换热器的分配管包括管本体1和位于管本体1上的分配结构2,其中分配结构2贯通管本体1的管壁,并且,分配结构2与集流管b上的至少部分扁管a相对。这样向分配管注入制冷剂时,制冷剂就能通过分配结构2流入集流管b,同时,由于分配结构2和集流管b上的扁管a相对,因此,流入集流管b的制冷剂更容易通过分配结构2直接进入到各扁管a内,使制冷剂能更加快速且均匀地扩散至扁管a内,从而改善分配管对制冷剂的分配效果,便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64.以上,并非对本公开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公开已通过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公开,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公开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公开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公开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