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0  164



1.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使用均温板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2.根据现代化需求,计算机与各种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且效能不断地提升,但在此过程中,高效能的硬件所带来的散热问题也随之而来。一般而言,计算机与各种电子装置通常会使用散热元件来进行散热,例如使用散热膏或散热片来贴附于欲散热的电子元件上,以将热吸出并逸散。然而,此种散热方式效果有限,因而发展出使用工作流体的相变化来促进热传导的散热元件。
3.上述的散热元件借由工作流体的相变化及流动方向来达到传输热量的目的,但这样的散热元件在面对高功率处理器所产生的大量热能时,仍有无法维持有效且一致性的散热量,导致整体散热效率不佳。
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散热装置,是目前业界所亟待克服的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散热效率高的散热装置。
6.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包括均温板,用以接触发热源,且其内部形成有腔室;热管,其两端连通该均温板;以及散热鳍片组,设于该均温板上并部分包覆该热管;其中,该腔室内填充有工作液体,该工作液体吸收发热源的热量后气化,经气化的该工作液体移动至该热管中,并借由该散热鳍片组进行冷凝及液化,而经液化的该工作液体再流回该腔室内。
7.如前述的散热装置中,该热管包括两个弯折部及一扁平部,该两个弯折部分别垂直设置于该均温板上且其末端呈弯折状,且该扁平部的两端分别连接该两个弯折部的末端,以使该扁平部设于该两个弯折部之间。
8.如前述的散热装置中,该散热鳍片组包括一第一鳍片组与两个第二鳍片组,该两个第二鳍片组分别设于该均温板的两端且分别具有容设该两个弯折部的凹部,且该第一鳍片组对应于该扁平部的位置而设于该两个第二鳍片组之间。
9.如前述的散热装置中,该两个第二鳍片组的鳍片高度高于该第一鳍片组的鳍片高度。
10.如前述的散热装置中,该扁平部设于该第一鳍片组上方并浮贴于该第一鳍片组的顶部。
11.如前述的散热装置中,该第一鳍片组与该两个第二鳍片组的鳍片延伸方向垂直于该扁平部的延伸方向。
12.如前述的散热装置中,该均温板还包括凸出于其表面并直接接触该发热源的吸热部。
13.如前述的散热装置中,还包括供该均温板设于其上的底座,其具有用以外露该吸
热部的开口。
14.如前述的散热装置中,该发热源为处理器,且该底座通过多个锁固件而设于该处理器周围的电路板上,以使该处理器直接接触该吸热部。
15.如前述的散热装置中,还包括毛细件,其设于该热管的内侧壁面上且其两端延伸至该均温板的该腔室中的该发热源上方,且该毛细件的两端彼此未接触。
16.借由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中均温板、热管以及散热鳍片组之间的设计,在面对高功率处理器所产生的大量热能时,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能提供较高的散热效率,而可维持有效且一致性的散热量。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20.附图标记如下:
21.1:散热装置
22.10:底座
23.101:开口
24.11:均温板
25.111:腔室
26.112:吸热部
27.12:热管
28.121:弯折部
29.122:扁平部
30.13:散热鳍片组
31.131:第一鳍片组
32.132:第二鳍片组
33.133:凹部
34.14:锁固件
35.141:螺纹件
36.142:弹簧件
37.143:垫圈
38.144:o型环
39.15:毛细件
40.2:处理器
41.3: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42.以下借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和功效,也可借由其他不同
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
43.请同时参阅图1、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1包括均温板11、热管12及散热鳍片组13。均温板11用以接触发热源(例如处理器2),且均温板11内部形成有腔室111,而腔室111内具有由颗粒烧结体、金属网体、沟槽或其组合所形成的液体通道,该液体通道可视为毛细层,用以填充工作液体于其中。热管12的两端可连通均温板11及其腔室111,具体来说,均温板11的同一表面上可开设有两个开口(未图示)以分别供热管12的两端连接,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另外,散热鳍片组13可设于均温板11上并部分包覆热管12。
44.在本实施例中,热管12包括两个弯折部121及一扁平部122,两个弯折部121分别立设于均温板11(如前述开口)上且其末端呈弯折状,而扁平部122为宽度大于高度的长形管状体,其两端分别连接两个弯折部121的末端,以使扁平部122设于两个弯折部121之间。
45.在本实施例中,散热鳍片组13包括一第一鳍片组131与两个第二鳍片组132,其皆由多个鳍片所构成。两个第二鳍片组132分别设于均温板11的两端,而第一鳍片组131则对应于扁平部122的位置而设于两个第二鳍片组132之间。另外,第二鳍片组132具有凹部133,以供弯折部121容设于其内。
46.于一实施例中,由于第二鳍片组132的鳍片高度高于第一鳍片组131的鳍片高度,故弯折部121在完全容设于第二鳍片组132的凹部133内时,位于第一鳍片组131上方的扁平部122可浮贴接触于第一鳍片组131的顶部。换言之,扁平部122的高度可等于或小于第一鳍片组131与第二鳍片组132之间的高度差,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47.于一实施例中,为增进散热效率,第一鳍片组131与第二鳍片组132的鳍片延伸方向可垂直于扁平部的延伸方向,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48.在本实施例中,散热装置1还包括底座10,可供均温板11设置于其上。均温板11在与底座10接触的表面上还包括有凸出于其表面的吸热部112,而底座10则在对应该吸热部112的位置上具有用以外露吸热部112的开口101,以在均温板11设至于底座10上时,吸热部112可穿过开口101而直接接触发热源。
49.本实用新型在应用时,可将散热装置1应用在发热源为处理器2的情况上,此时底座10可通过多个锁固件14而设在处理器2周围的电路板3上,以使处理器2直接接触吸热部112。于一实施例中,锁固件14可包括螺纹件141以及依序穿设于螺纹件141中的弹簧件142、垫圈143与o型环144。锁固件14可为四个且分别设于处理器2的四个角落处,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锁固件的数量及位置。
50.于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1还包括毛细件15,例如可使用纤维(fiber)或金属网体制成。毛细件15可设于热管12的内侧壁面上,即同时横跨弯折部121及扁平部122的内侧壁面。此外,毛细件15的两端可延伸至均温板11的腔室111中,并延伸到达发热源上方处,但毛细件15的两端彼此并未接触。
51.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1在运作时,腔室111内的工作液体可吸收发热源的热量后气化,经气化的工作液体可移动至热管12中,并逐渐充满整个热管12。此时散热鳍片组13可对热管12内经气化的工作液体进行冷凝,使工作液体液化,而经液化的工作液体即可经由毛细件15的毛细作用,再流回至腔室111中,以进行下一次散热循环。
52.借由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中均温板、热管以及散热鳍片组之间的设计,在面对高功率处理器所产生的大量热能时,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中均温板可有效率地吸收热能,
且热管及散热鳍片组能够有效率地散热,故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整体上能提供较高的散热效率,而可维持有效且一致性的散热量。
53.上述实施形态仅为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特点及其功效,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可实施范畴,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范畴下,对上述实施形态进行修饰与改变。然而任何运用本实用新型所教示内容而完成的等效修饰及改变,均仍应为权利要求所涵盖。而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应如权利要求书所列。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