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道路雨水回用设施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0  149



1.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市政道路雨水回用设施。


背景技术:

2.现如今,城市水体污染、路面积水、水资源匮乏等问题日益突出,市政道路作为城市下垫面的重要组成,既是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也是城市排水的重要通道,如何做好市政道路的雨水收集利用,是当下改善城市水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对于城市给排水,目前主要通过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进行改善,市政道路一般采取透水铺装、环保型雨水口、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措施,就地收集、净化、下渗受污染的初期雨水,能够一定程度改善城市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问题。但是,上述措施的调蓄空间十分有限,绝大多数雨水通过溢流排入市政雨水管道,就地下渗利用的雨水较少。且上述措施并未改变传统雨水管道系统,不仅存在与污水管道混错接以致污染下游水体的风险,而且受管道规模限制,其排水排涝能力相对有限,同时雨水管道下游埋深较大,不利于衔接下游水系。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市政道路雨水回用设施。
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市政道路雨水回用设施,包括:
6.生态排水廊道,布置在两机动车道之间,并与所述机动车道形成坡度,所述生态排水廊道坡底低于所述机动车道,用于收集和净化所述机动车道的雨水径流,所述生态排水廊道的顶部设有植被层;且所述生态排水廊道从上之下依次包括:种植土层、第一透水隔离层、碎石层和第二透水隔离层;
7.蓄水模块,布置在生态排水廊道底部,用于收集所述生态排水廊道的水源,所述蓄水模块间隔设置多个出水端;
8.多个清水池,间隔布置在所述蓄水模块的下游,且每个所述清水池对应一个或多个所述蓄水模块的出水端布置,并与对应的所述出水端连通,用于存储所述蓄水模块的水源;
9.多个喷灌装置,间隔布置在机动车道边侧的绿化带,每个所述喷灌装置通过第一输送装置连接至一所述清水池,以获得所述清水池的供水;
10.多个太阳能发电装置,间隔布置在所述生态排水廊道,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和所述喷灌装置,为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和所述喷灌装置供能。
11.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水隔离层和所述第二透水隔离层的材质为透水土工布。
12.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蓄水模块内部设有支撑架,且底部设有出水管和反冲洗管,所述出水管连接至所述清水池的顶部,所述反冲洗管通过第二输送装置连接至所述清水池的底部。
13.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和所述第二输送装置均为水泵。
14.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生态排水廊上间隔布置有多个挡水堰,相邻两个所述挡水堰之间的区域形成一蓄水单元。
15.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相邻两所述挡水堰的间距为25~35m;所述挡水堰的高度为10~20cm。
16.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蓄水模块的顶部还设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穿出所述生态排水廊道,且所述溢流管的顶部高出所述挡水堰。
17.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溢流管的顶部设有盖板,所述盖板周设有一个或多个出水孔。
18.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蓄水模块下方布置有防渗层,所述防渗层完全覆盖所述蓄水模块的底面及侧面。
19.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绿化带包括道路侧分带和/或退线绿化带。
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1.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市政道路雨水回用设施,通过在机动车道中部设置生态排水廊道和蓄水模块,对道路雨水径流进行收集、蓄滞、净化,大幅提高市政道路雨水就地利用量。净化后的雨水进入清水池,清水池用以供应喷灌装置,对道路两侧的绿化带进行绿化喷淋和道路浇洒,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此外,利用布设在生态排水廊道上的太阳能发电杆为喷灌装置等设施供能。通过中央生态排水廊道及配套设施替代了传统雨水管道系统,集雨水净化、回用于一体,既可避免如今普遍存在的雨污混错接问题,又增强道路排水排涝能力,并且能够以浅表流形式与下游水系实现良好的过渡衔接,同步做到节水、节材、节能且增效。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市政道路雨水回用设施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图1中生态排水廊道的结构示意图。
25.图标:10-生态排水廊道;101-植被层;102-挡水堰;11-种植土层;12
‑ꢀ
第一透水隔离层;13-碎石层;14-第二透水隔离层;20-蓄水模块;21-支撑架;22-出水管;23-反冲洗管;24-第二输送装置;25-溢流管;26-盖板;27
‑ꢀ
出水孔;30-清水池;40-喷灌装置;41-第一输送装置;50-太阳能发电装置; 51-太阳能发电杆;52-蓄电装置;a-机动车道;b-绿化带。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
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1.实施例1
32.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市政道路雨水回用设施,包括生态排水廊道10、蓄水模块20、清水池30、喷灌装置40和太阳能发电装置50。生态排水廊道10、蓄水模块20和清水池30实现对道路雨水径流的蓄滞、净化和存储。喷灌装置40提取清水池30中的雨水进行绿化喷淋和道路浇洒。太阳能发电装置50用于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喷灌装置40 供能。
33.生态排水廊道10布置在两机动车道a之间,并与机动车道a形成坡度。具体地,生态排水廊道10布置在双向机动车道中间,形成中央生态排水廊道。生态排水廊道10的坡底低于机动车道a,用于收集和净化机动车道的雨水径流。进一步地,生态排水廊道10的坡度不小于2%,以保证雨水径流的收集效果。进一步地,生态排水廊道10的坡底低于两侧机动车道 a道路标高1~2m,以汇集道路雨水径流。
34.生态排水廊道10的顶部设有植被层101。植被层101涵盖生态排水廊道10的边坡和底部。植被层101为绿化植物,用以蓄滞水分。
35.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生态排水廊道10上间隔布置有多个挡水堰 102,相邻两个挡水堰102之间的区域形成一蓄水单元。具体地,相邻两挡水堰102的间距为25~35m,挡水堰102的高度为10~20cm,通过挡水堰102 在生态排水廊道10上形成多个蓄水单元,用于分段蓄滞下渗雨水,避免雨水快速排走。
36.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生态排水廊道10从上之下依次包括:种植土层11、第一透水隔离层12、碎石层13和第二透水隔离层14。蓄水模块20 沿线布置在生态排水廊道10底部,用于收集存储经植被根系净化及土壤过滤的雨水,蓄水模块20间隔设置多个出水端。具体地,种植土层11的高度大于或等于80cm,以保证植被层101所需。碎石层13的高度为20~30cm,以保证净水效果。
37.进一步地,第一透水隔离层12和第二透水隔离层14的材质为透水土工布。透水土工布由合成纤维通过针刺编织而成的透水材料。通过铺设透水土工布,实现对种植土层和碎石层的隔离,避免种植土和碎石流失或者进入蓄水模块20,保证对雨水的过滤和净化效果。
38.进一步地,蓄水模块20的顶部还设有溢流管25,溢流管25穿出生态排水廊道10,且溢流管25的顶部高出挡水堰102。优选地,溢流管25的顶部高出挡水堰102的顶部3~6cm,例如4cm、5cm等。通过溢流管25回流蓄水模块20的过量雨水,对植被层101进行回灌,同时对溢出雨水进行二次净化,最大限度截留雨水径流。
39.进一步地,溢流管25的顶部设有盖板26,盖板26周设有一个或多个出水孔27,通过盖板26底部的出水孔27进行排水。
40.进一步地,蓄水模块20内部设有支撑架21,且底部设有出水管22和反冲洗管23,出水管22连接至清水池30的顶部,反冲洗管23通过第二输送装置24连接至清水池30的底部。支撑架21例如可以时pp塑料支架或网格架。出水管22形成蓄水模块20的出水端,通过出水管22连接至清水池30。蓄水模块20的工作模式如下:在正常运行时,反冲洗管23的阀门处于关闭状态,蓄水模块20通过出水管22将雨水汇入清水池30中。在进行反冲洗操作时,关闭出水管22的阀门,打开反冲洗管23的阀门和第二输送装置24,将清水池30的洁净雨水提升到蓄水模块20。
41.具体地,第二输送装置24优选为水泵。通过水泵对清水池30中的储水进行提升,进入反冲洗管23,冲洗蓄水模块20底部沉积的泥沙等杂质,冲洗水与底部沉积物的混合液通过蓄水模块20顶部的溢流管25排出,排出的液体回落至生态排水廊道10,经过生态排水廊道10的蓄滞净化后重新回到蓄水模块20中。太阳能发电装置50与第二输送装置24电性连接,为第二输送装置24供能。
42.蓄水模块20下方布置有防渗层(图未示),防渗层完全覆盖蓄水模块 20的底面及侧面。具体地,防渗层的材为防渗土工布,防渗土工布以塑料薄膜与无纺布复合形成。其以pvc或pe等塑料薄膜为防渗基材,能够防止蓄水模块20渗漏,实现更好的蓄水效果。
43.多个清水池30间隔布置在蓄水模块20的下游,且每个清水池30对应一个或多个蓄水模块20的出水端布置,并与对应的蓄水模块20出水端连通,用于存储蓄水模块20的水源。具体地,每间隔预设距离,配置一座清水池30。在一实施例中,该预设距离优选为80~120m。通过清水池30对蓄水模块20进行集中储水,方便利用。
44.多个喷灌装置40间隔布置在机动车道a边侧的绿化带b,每个喷灌装置40通过第一
输送装置41连接至一清水池30,以获得清水池30的供水。具体地,第一输送装置41为水泵。可以理解的是,机动车道的两侧的绿化带b例如可以是道路侧分带或者退线绿化带。通过在道路侧分带或者退线绿化带设置喷灌装置,将清水池储存的雨水回用于绿化喷淋与道路浇洒。
45.多个太阳能发电装置50,间隔布置在生态排水廊道10,太阳能发电装置50电连接至第一输送装置41和喷灌装置40,为第一输送装置41和喷灌装置40供能。
46.具体地,太阳能发电装置50发电装置包括太阳能发电杆51和蓄电装置52,太阳能发电杆51的顶部安装有太阳能光伏板,太阳能光伏板与蓄电装置52电性连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存储于蓄电装置52中。蓄电装置52电性连接至第一输送装置41、第二输送装置24和喷灌装置40,为上述设备供能。
47.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