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换热器芯体机构。
背景技术:
2.换热器(亦称为热交换器或热交换设备)是用来使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体,以满足规定的工艺要求的装置,是对流传热及热传导的一种工业应用,按其操作过程可分为间壁式、混合式、蓄热式三大类;按其表面的紧凑程度可分为紧凑式和非紧凑式两类。
3.在换热器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现有的换热器大多采用单个进出接头,缺乏多流交融调节的能力;同时现有的换热器体积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换热器芯体机构,实现了多进一出和一进多出的功能。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芯体机构,包括两个固定板,两个所述固定板之间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运输管和第二运输管,所述第一运输管和第二运输管靠近端面设置有均设置有限位槽,所述第一运输管和第二运输管之间设置有第一冷凝管、第二冷凝管和第三冷凝管,所述第一运输管和第二运输管端面均设置有盖体;所述盖体内侧壁设置有限位块,所述第一运输管和第二运输管内侧壁靠近端面位置设置有固定座,且固定座端面位置呈贯穿设置,所述固定座靠近盖体位置设置有弹簧。
6.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换热器芯体机构时,可以将第一运输管和第二运输管的两个端面的任意一个作为连接用的接口,最好采用对角的端面作为接口,换热功能更好。同时多个接口的设置为狭小空间安装提供便利,也便于现有多流热交换任务,实现了多进一出(多个进流口,一个出流口)和一进多出(一个进流口,多个出流口)的功能。
7.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运输管和第二运输管呈平行设置。
8.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冷凝管呈直线形设置,且第一冷凝管与第一运输管和第二运输管连通,所述第二冷凝管和第三冷凝管呈u形设置,且第二冷凝管和第三冷凝管均与第一运输管和第二运输管连通;第一运输管和第二运输管一个工位设置有多个冷凝管,且多组冷凝管的设置提升了换热的功能,也节省了装置的空间,为装置的安装提供了便利性。
9.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块与第一运输管和第二运输管的限位槽位置相配合。
10.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弹簧呈压缩设置。
11.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盖体与第一运输管和第二运输管呈紧密贴合。
12.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盖体远离第一运输管或第二运输管
的一端设置有连接管,且连接管与盖体连通。
1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功能:
14.(1)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换热器芯体机构,通过在两个固定板之间设置有第一运输管和第二运输管,可通过第一运输管和第二运输管的两个端面的任意一个作为连接用的接口,同时多个接口的设置为狭小空间安装提供便利,也便于现有多流热交换任务,实现了多进一出和一进多出的功能;
15.(2)2.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换热器芯体机构,通过在第一运输管和第二运输管一个工位设置有多个冷凝管,且多组冷凝管的设置提升了换热的功能,也节省了装置的空间,为装置的安装提供了便利性。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换热器芯体机构的正视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换热器芯体机构的侧视;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换热器芯体机构盖体的剖视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换热器芯体机构第一运输管的剖视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换热器芯体机构盖体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固定板;11、第一运输管;12、第二运输管;13、限位槽;14、第一冷凝管;15、第二冷凝管;16、第三冷凝管;17、固定座;18、弹簧;2、盖体;21、限位块;3、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创造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创造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应当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创造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保护范围的限定。基于下列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工作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技术方案,都属于本发明创造保护的范围。
24.实施例1:
25.如图1所示,一种换热器芯体机构,包括两个固定板1,固定板1为支撑的主体,两个固定板1之间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运输管11和第二运输管12,第一运输管11和第二运输管12靠近端面均设置有限位槽13,第一运输管11和第二运输管12之间设置有第一冷凝管14、第二冷凝管15和第三冷凝管16,第一运输管11和第二运输管12端面均设置有盖体2。
26.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盖体2内侧壁设置有限位块21,第一运输管11和第二运输管12内侧壁靠近端面位置设置有固定座17,且固定座17端面位置呈贯穿设置,固定座17靠近盖体2位置设置有弹簧18。
27.两个所述固定板1之间设置有第一运输管11和第二运输管12,可通过第一运输管11和第二运输管12的两个端面的任意一个作为连接用接口,同时设置多个接口为狭小空间
安装提供便利,也便于现有多流热交换任务,实现了多进一出和一进多出的功能。
28.所述第一运输管11和第二运输管12呈平行设置。
29.如图2所示,第一冷凝管14呈直线形设置,且第一冷凝管14与第一运输管11和第二运输管12连通,第二冷凝管15和第三冷凝管16呈u形设置,且第二冷凝管15和第三冷凝管16均与第一运输管11和第二运输管12连通;通过在第一运输管11和第二运输管12一个工位设置有多个冷凝管,且多组冷凝管的设置提升了换热的效果,也节省了装置的空间,为装置的安装提供了便利性。
30.所述限位块21与第一运输管11和第二运输管12的限位槽13位置相配合,通过盖体2与第一运输管11和第二运输管12连接起到阻塞的作用。弹簧18呈压缩设置,并且通过弹簧18的弹力将盖体2与第一运输管11和第二运输管12锁紧。
31.所述盖体2与第一运输管11和第二运输管12呈紧密贴合,防止装置出现漏水现象。
32.实施例2:
33.如图5所示,所述盖体2远离第一运输管11或第二运输管12的一端设置有连接管3,且连接管3与盖体2连通。优选的,可设置有如盖体2结构的接头,通过连接管3向装置注入载体,其连接结构简单,易于实施,提升装置的使用便捷性,也易于装置的维护和更换工作。
34.本实施例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故不再赘述。
3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