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的人行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0  163



1.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道路排水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控制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的人行道结构。


背景技术:

2.当前,我国所面临着比发达国家城市更加严峻的城市面源污染问题。在城市面源污染当中,道路面源污染占据了40-80%。道路面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为:道路表面通过轮胎和路面磨损、油脂渗漏、汽车尾气排放等。在降雨期间,机动车道的污染物会形成雨水径流污染。
3.目前,针对道路的面源污染,主要通过绿化分隔带或者设置生态树模块对道路雨水径流污染进行控制。生态树模块种植有生态树,并设有用于收集溢流雨水的渗透式储水池。利用树池内的土壤完成雨水的过滤和入渗,溢流雨水进入通过收集管道进入渗透式储水池内。但是,在竖向关系上,生态树的标高大于机动车道的标高,仅能对初期雨水径流污染进行控制。其次。溢流至储水池内的雨水污染物含量较高,对收集管道及渗透式储水池的污染冲击负荷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控制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的人行道结构,旨在改善问题。
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控制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的人行道结构,包括并排布置的第一人行道和第二人行道,所述第一人行道设置在靠近机动车道的一侧;所述第一人行道沿其长度方向交替布置有多个雨水容纳模块和生态树模块,所述雨水容纳模块包括由路面向下凹陷形成的雨水池和覆盖在所述雨水池上的盖板;
7.所述第一人行道与所述机动车道的交界处设有路缘石,所述路缘石与所述雨水容纳模块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将所述机动车道的雨水导入所述雨水池的开口。
8.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盖板为格栅盖板,所述盖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邻近的所述生态树模块。
9.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雨水容纳模块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雨水池和下层土壤之间的第一砾石层。
10.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砾石层的顶面低于所述机动车道的表面。
11.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生态树模块由上至下依次包括树池箅子层、种植土层、第二砾石层,所述种植土层用于栽种绿化树。
12.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生态树模块还包括设置在二砾石层和下层土壤之间的pp模块。
13.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路缘石上开设有多个竖向开槽,以
形成所述开口。
14.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机动车道的边缘处设有雨水篦子,所述雨水篦子邻近所述生态树模块的位置布置。
15.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人行道和所述生态树模块大致等宽,所述第一人行道的宽度为1~2m。
16.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生态树模块的距离为4~8m。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控制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的人行道结构。生态树模块用于消纳人行道表面的初期雨水。通过路缘石的开口位置,将道路的雨水径流导入到雨水容纳模块中,对雨水具有良好的入渗降解效果,可大量消减雨水中的污染物,具有较高的生态韧性,以及面对暴雨洪峰流量的良好弹性。本实用新型的人行道结构是一种具有“呼吸功能”的生态设施,有助于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的人行道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图1中b-b处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图1中路缘石的开口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其他实施例中生态树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4.图标:10-第一人行道;11-雨水容纳模块;12-生态树模块;121-树池箅子层;122-种植土层;123-第二砾石层;124-绿化树;125-pp模块;13-雨水池;131-盖板;14-第一砾石层;15-下层土壤;20-第二人行道;30-机动车道;31-雨水篦子;40-路缘石;41-开口;401-竖向开槽。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
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0.实施例
31.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的人行道结构,包括并排布置的第一人行道10和第二人行道20,第一人行道10设置在靠近机动车道30的一侧。
32.第一人行道10沿其长度方向交替布置有多个雨水容纳模块11和生态树模块12,雨水容纳模块11包括由路面向下凹陷形成的雨水池13和覆盖在雨水池13上的盖板131。具体地,盖板131为格栅盖板,盖板131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两端的生态树模块12。格栅盖板既可以形成可供行人行走的路面,又能够将人行道表面的雨水排入到雨水池13中。
33.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盖板131也可以是开设有透水孔的盖板,只要满足盖板131的排水功能即可。
34.第一人行道10与机动车道30的交界处设有路缘石40,路缘石40与雨水容纳模块11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将机动车道30的雨水导入雨水池13的开口41。具体地,如图3所示,路缘石40上开设有多个竖向开槽401,多个竖向开槽401形成开口41。通过路缘石40的开口将机动车道30的雨水径流到导入到雨水池13中。
35.进一步地,雨水容纳模块11还包括设置在雨水池13和下层土壤15之间的第一砾石层14。具体地,第一砾石层14的高度为150~250mm,进一步优选为200mm。通过第一砾石层14可对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物进行降解,经过消纳和降解的道路初期雨水可下渗至生态树模块12和人行道的下层土壤15中,对初期雨水污染物的良好消解作用,能够有效避免过多的污染物冲击生态树模块12。
36.进一步地,雨水池13的高度为150~250mm,进一步优选为200mm。进一步地,第一砾
石层14的顶面低于机动车道30的表面。优选地,机动车道30高出第一砾石层14的高度为60~90mm,进一步优选为80mm。通过设置雨水池13和第一砾石层14的高度,使得第一砾石层14的降解能力与雨水池13的容纳能力相匹配,进一步保证对道路初期雨水的消纳效果。机动车道30高于第一砾石层14,保证道路雨水汇入雨水池13。
37.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生态树模块12由上至下依次包括树池箅子层121、种植土层122、第二砾石层123,种植土层122层用于栽种绿化树124。第二砾石层123的高度优选为与第一砾石层14齐平。生态树模块12能够有效消解人行道的雨水径流,同时对雨水消纳模块11渗入的雨水进一步进行降解,有效降低雨水径流污染。
38.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生态树模块12还包括设置在第二砾石层123和下层土壤15之间的pp模块125。pp模块是一种可蓄水、排水的雨水设施。pp模块由聚丙烯塑料注塑成型,内部镂空,能够储存经过第二砾石层123净化后的雨水,在旱季能够回用于生态树模块12。进一步地,pp模块125设有连通至市政雨水管网的溢流管。通过溢流管排出过量的雨水。
39.进一步地,生态树模块12与雨水池13接触的两侧均设有第三砾石层(图未示)。优选地,第三砾石层大致与雨水池13等高。通过第三砾石层进一步地道路初期雨水进行消纳,提高净化消解效果。
40.进一步地,机动车道30的边缘处设有雨水篦子31,雨水篦子31邻近生态树模块12的位置布置。进一步地,机动车道30具有一定的坡度,雨水篦子31配置在靠近路缘石开口41的下游位置,保证在降雨量不大时,将雨水排入雨水容纳模块11,而在降雨量较大时,通过雨水篦子31消纳过量的雨水。
41.进一步地,第一人行道10和生态树模块12大致等宽,第一人行道10的宽度为1~2m。进一步地,相邻两个生态树模块12的距离为4~8m。更为优选地,第一人行道的宽度大致为1.5m,相邻两个生态树模块12的距离为大致为5m。上述规格下,能够充分保证对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的消解效果。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