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暗排防渗地漏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0  182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排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暗排防渗地漏。


背景技术:

2.目前卫生间、厨房和阳台的排水方式一般是先在地面找坡,使得地面上的积水通过斜坡汇集到地面的最低处,然后通过地漏将积水排入至楼层内的排水管道中。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地漏仅能排除地面上的积水,如果后期洁具安装过程或者用户使用过程中破坏了地面防水层,积水就会穿过地面防水层而积存在楼层内的防水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防水层的防水能力会逐渐下降,楼层内的积水就会逐渐向下渗透,进而会出现漏水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暗排防渗地漏,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地漏无法排除楼层内的积水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暗排防渗地漏的技术方案是:包括,
5.第一地漏管, 所述第一地漏管的管壁上开设有疏水孔,所述第一地漏管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开设有沿竖向延伸的管洞,所述第一地漏管的内径大于所述管洞的孔径;
6.第二地漏管,所述第二地漏管插设于所述管洞中且与排水管道连通,所述管洞的孔径与所述第二地漏管的外径相同,所述第二地漏管的顶部开设有排水孔,所述第二地漏管的管壁开设有进水孔,且所述第二地漏管插设于所述第一地漏管中时,所述进水孔位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之间,所述进水孔朝向所述第一地漏管的孔口距所述第二地漏管底部的竖向距离大于所述进水孔朝向所述第二地漏管中心轴线的孔口距所述第二地漏管底部的竖向距离。
7.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第一地漏管和第二地漏管,使得地面上的积水会通过第二地漏管顶部的排水口进入至排水管道中,楼层中防水层的积水会通过第一地漏管上的疏水孔进入至第一地漏管和第二地漏管之间,然后再通过第一地漏管上的进水口进入至排水管道中;通过将进水孔设置为朝向第二地漏管向下倾斜的设计,使得第二地漏管内流动的水流不会通过进水孔反向进入至第一地漏管中;通过将第二地漏管的外径设置为小于第一地漏管的内径,使得第一地漏管和第二地漏管之间存在排水间隙,使得积水内存在的杂物会沉淀在间隙的底部,进而避免杂物跟随水流直接进入至第二地漏管中造成阻塞;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在第二地漏管上开设疏水孔使得楼层内防水层上的积水能够流入至排水管道中,进而避免积水残留在楼层内的时间过长而导致出现漏水的现象。
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挡板的下侧面开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朝向所述第二地漏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第二地漏管上开设有供所述卡块插入的卡槽,所述滑块背离所述第二地漏管的一侧与滑槽的槽壁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卡块位于所述卡槽内时,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9.有益效果:当需要组装第一地漏管和第二地漏管时,将第二地漏管插入至第一地漏管中,向外滑动滑块,使得第二地漏管在重力作用下滑入至两个滑块之间,松开滑块,在弹簧回复力的作用下,滑块一侧的卡块会抵住第二地漏管的管壁,调整第二地漏管的位置,使得卡块卡入至卡槽内;当需要分离第一地漏管和第二地漏管时,只需向外滑动滑块,然后将第二地漏管从第一地漏管中抽出即可;通过此设计,使得使用者可以将第二地漏管从第一地漏管中抽出,进而方便清理第一地漏管和第二地漏管间隙内残留的杂物。
10.进一步的,所述滑块的上侧面固定连接有t形块,滑槽的上槽壁开设有两端封堵且延伸方向与所述滑槽延伸方向相同的c形槽,所述滑块通过所述t形块和所述c形槽的配合与第二挡板滑动连接。
11.有益效果:通过t形块和c形槽的设计,使得滑块在滑槽内滑动时不会从滑槽中掉落,进而增加了本实用新型使用的便捷性。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挡板的上侧面设置有与防水层相适配的斜面。
13.有益效果:通过此设计使得地面上的水可以更顺利的流入至第二地漏管中,防止积水残留在第一挡板上。
14.进一步的,所述疏水孔和所述进水孔内设置有过滤网。
15.有益效果:通过设置过滤网可以防止形状较大的杂物通过进水孔进入到排水管道中,避免排水管道发生阻塞。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暗排防渗地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暗排防渗地漏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18.图3为图2中局部a的放大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暗排防渗地漏第一滑块和第二挡板的连接示意图。
20.图中:1、第一地漏管;2、第二地漏管;3、第一防水层;4、第二防水层;5、第一挡板;6、第二挡板;7、疏水孔;8、排水孔;9、进水孔;10、第一滑块;11、第二滑块;12、卡块;13、弹簧;14、t形块。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2.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暗排防渗地漏,包括第一地漏管1和第二地漏管2,第一地漏管1插设于楼层中,楼层内设置有第一防水层3和第二防水层4;第二地漏管2插设于第一地漏管1中,具体的,第一地漏管1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挡板5和第二挡板6, 第一挡板5的上侧面设置有与第一防水层3相适配的斜面,第一挡板5和第二挡板6开设有沿竖向延伸的管洞,管洞的孔径与第二地漏管2的外径相同且小于第一地漏管1的内径,第二地漏管2插设于管洞中且与排水管道连通;第一地漏管1的管壁上开设有疏水孔7,第二地漏管2的顶
部开设有排水孔8,第二地漏管2的管壁开设有进水孔9, 且第二地漏管2插设于第一地漏管1中时,进水孔9位于第一挡板5和第二挡板6之间,疏水孔7和进水孔9内设置有过滤网。进水孔9朝向第一地漏管1的孔口距第二地漏管2底部的竖向距离大于进水孔9朝向第二地漏管2的孔口距第二地漏管2底部的竖向距离,即进水孔9朝向第二地漏管2的中心轴线向下倾斜。
23.通过设置第一地漏管1和第二地漏管2,使得第一防水层3上的积水会通过第二地漏管2顶部的排水口进入至排水管道中,第二防水层4的积水会通过第一地漏管1上的疏水孔7进入至第一地漏管1和第二地漏管2之间,然后再通过第一地漏管1上的进水口进入至排水管道中;通过将进水孔9设置为朝向第二地漏管2向下倾斜的设计,使得第二地漏管2内流动的水流不会通过进水孔9反向进入至第一地漏管1中;通过将第二地漏管2的外径设置为小于第一地漏管1的内径,使得第一地漏管1和第二地漏管2之间存在排水间隙,第二防水层4内的积水通过第一地漏管1后会先积存在间隙内,使得积水内存在的杂物会沉淀在间隙的底部,进而避免杂物跟随水流直接进入至第二地漏管2中造成阻塞。通过设置过滤网可以防止形状较大的杂物通过进水孔9进入到排水管道中,避免排水管道发生阻塞。
24.如图2和图3所示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挡板6的下侧面开设有相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相对设置,第一滑槽延伸至第二挡板6的左侧面和下侧面,第二滑槽延伸至第二挡板6的右侧面和下侧面;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内分别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10和第二滑块11,第一滑块10的左侧面和第二滑块11的右侧面分别固定连接有卡块12,第二地漏管2上开设有供卡块12插入的卡槽,第一滑块10的右侧面与第二滑槽的右侧壁之间、第二滑块11的左侧面与第二滑槽的左侧面之间均设置有弹簧13,且卡块12位于卡槽内时,弹簧13处于压缩状态。
25.当需要组装第一地漏管1和第二地漏管2时,将第二地漏管2插入至第一地漏管1中,向右和向左分别滑动第一滑块10和第二滑块11,使得第二地漏管2在重力作用下滑入至两个滑块之间,松开第一滑块10和第二滑块11,在弹簧13回复力的作用下,第一滑块10和第二滑块11上的卡块12会抵住第二地漏管2的管壁,此时调整第二地漏管2的位置,使得卡块12卡入至卡槽内;当需要分离第一地漏管1和第二地漏管2时,只需再次向右和向左滑动第一滑块10和第二滑块11,然后将第二地漏管2从第一地漏管1中抽出即可;通过此设计,使得使用者可以将第二地漏管2从第一地漏管1中抽出,进而方便清理第一地漏管1和第二地漏管2间隙内残留的杂物。
26.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块10和第二滑块11的上侧面固定连接有t形块14,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的上槽壁开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c形槽, 通过t形块14和c形槽的设计,使得第一滑块10和第二滑块11既可以在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内滑动,又不会在滑动时从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中掉落,进而增加了本实用新型使用的便捷性。
27.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的上侧面固定连接有t形块,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的上槽壁开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c形槽,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通过t形块和c形槽的配合与第二挡板滑动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在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的前侧面设置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防脱板,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的前槽壁开设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防脱槽,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通过防脱板和防脱槽的配合与第二挡板滑动连接。
28.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
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