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电柜线缆固定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0  182



1.本实用新型属于配电柜生产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配电柜线缆固定机构。


背景技术:

2.配电柜作为配电系统必要设备,用于盛放安装电器元件或模块,外部线缆穿入配电柜内和电气元件及模块连接,通常用束带将多条线缆缠绕,以提高配电柜布线整齐性。为进一步提高配电柜布线整齐性,通常使用线槽布线,现有线槽对应的顶盖为一体成型设置,顶盖长度和线槽对应,顶盖上开设多个出线孔,布线时,首先将顶盖位置和线槽位置对应好,然后将线缆由对应的出线孔出线,最后将顶盖卡装在线槽上。该布线作业中,需要人为估计线缆在顶盖上对应的出线位置,待多个线缆出线完成后,再将顶盖扣合在线槽上,然后还需要作业人员拉动线缆,防止线缆在线槽内弯曲缠绕,给布线带来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配电柜线缆固定机构,以实现对配电柜内线缆快速整齐布线并固定。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配电柜线缆固定机构,包括配电柜顶板中心处开设的进线孔,以及该配电柜左、右两个侧板内壁竖直方向分别并排设置的第一线槽和第二线槽,以及该配电柜底板水平设置的第三线槽,第三线槽和第二线槽对应设置;
6.所述第二线槽对应的第二顶盖长度和第二线槽长度匹配;
7.所述第一线槽开口并排可拆卸安装有数个第一顶盖,第三线槽开口并排可拆卸安装有数个第三顶盖。
8.进一步的,第一顶盖及第三顶盖宽度为15-20mm。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线槽、第二线槽及第三线槽内分别设有多个线卡,所述第一线槽、第二线槽及第三线槽底面左右侧分别凸出有用于安装线卡的凸台,线卡安装在凸台上。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线槽和第二线槽一体成型设置,第二线槽位于第一线槽外侧,第一线槽和第二线槽之间距离为8-15mm。
11.进一步的,所述配电柜顶板底面在进线孔左、右侧分别固定安装有穿线环,所述穿线环中心线和第三线槽平行设置。
12.进一步的,所述配电柜顶板在进线孔位置处设置有护套,所述护套底部伸入配电柜内,且护套底部开口为喇叭形口。
13.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配电柜线缆固定机构具有以下优势:
14.(1)本设计中,第一线槽对应的第一顶盖、第三线槽对应的第三顶盖分别独立且可拆卸设置了多个,布线时,可以根据出线位置将第一顶盖或第三顶盖逐个卡装装配,即在布线过程中,将出线位置前的第一顶盖或第三顶盖逐个安装在对应的第一线槽或第三线槽上,该出线位置完成出线后继续后面第一顶盖或第三顶盖的卡装,因此线缆出线和其在线
槽内的固定同步完成,在保证布线整齐性前提下,提高布线速度和作业人员操作便捷性。
15.(2)本设计中,配电柜侧板设置了第一线槽和第二线槽,第二线槽顶盖为长度和第二线槽长度对应的一体成型设置,便于作业人员快速区分最下层电器线缆和其他电器线缆位置,便于维修人员快速判断线缆位置并便于维修,并保证最下层电器线缆和其他电器线缆维修时互不干扰,提高维修效率。
16.(3)本设计中,第一线槽、第二线槽、第三线槽内分别设置了线卡,便于将线缆固定,提高线缆安装稳定性,防止出线乱线现象。
附图说明
17.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配电柜线缆固定机构立体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配电柜线缆固定机构主视图;
20.图3为本实施例中第一线槽、第二线槽水平放置时立体图;
21.图4为本实施例中第一线槽、第二线槽水平放置侧视图;
22.图5为本实施例中第三穿线槽立体图。
23.附图标记说明:
24.1-配电柜;2-护套;3-穿线环;4-第一线槽;41-第一顶盖;5-第三线槽;51-第三顶盖;6-线卡;7-凸台;9-第二线槽;91-第二顶盖。
具体实施方式
2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8.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9.如图1、2所示,一种配电柜线缆固定机构,包括配电柜1顶板中心处开设的进线孔,
以及该配电柜1左、右两个侧板内壁竖直方向分别并排设置的第一线槽4和第二线槽9,以及该配电柜1底板上水平设置的第三线槽5,第三线槽5和第二线槽9对应设置。本实施例中,将配电柜内电器用线缆分为两组,其中最下层各个电器对应线缆为一组,该组线缆首先通过第二线槽9后直接穿入第三线槽5内,在第三线槽5出线,配电柜其他层电器对应线缆为第二组,第二组线缆竖直方向经第一线槽4布线,然后根据其竖直方向具体出线位置由第一线槽出线。该设计将最底层电器用线缆和其它层电器用线缆区别开,便于维修人员快速判断线缆位置并便于维修,并保证最下层电器线缆和其他层电器线缆维修时互不干扰,提高维修效率。
30.本实施例中,第一、第二线槽结构如图3、4所示,第三线槽结构如图5所示。第二线槽9对应的第二顶盖91为长度和第二线槽9长度匹配的一体成型结构,第一线槽4对应的顶盖由其开口处并排且可拆卸设置的数个第一顶盖41组成,第一顶盖41优选宽度为15-20mm,数个第一顶盖41各自独立且每相邻两个第一顶盖41紧邻设置。第三线槽5对应的顶盖由其开口处并排且可拆卸设置的数个第三顶盖51组成,第三顶盖51宽度为15-20mm,数个第三顶盖51各自独立且每相邻两个第三顶盖51紧邻设置。本设计中,第一线槽4对应的数个第一顶盖41宽度为15-20mm且各自独立设置,第三线槽5对应的数个第三顶盖51宽度为15-20mm且各自独立设置,使得第一线槽4、第三线槽5各自对应的线缆布线时,能够保证出线和线缆固定同时完成。本实施例以第一线槽4布线为例说明,首先将第一线槽4上所有第一顶盖41拆下,然后将线缆装入第一线槽4内,将第一顶盖41卡装在线槽上直至线缆第一出线位置,线缆在该第一出线位置出线后,继续卡装第一顶盖41直至第二出线位置,由此在布线同时将第一顶盖41卡装在第一线槽4。本实施例中,数个第一顶盖采用各自独立的分体结构设置,相对于顶盖采用整体结构而言,采用本线槽布线时,线缆在线槽出线位置出线后将出线前顶盖卡装,或者先将顶盖卡装至出线位置然后出线,省却一体式盖体布线时要首先估计出线位置的操作。本设计便于人工整齐布线,提高作业效率,同时便于日后人员维修,维修人员维修时,只需拆除维修电器用线缆对应出线位置前侧的第一顶盖41,然后排查对应线缆即可。
31.本实施例中,为保证线缆在线槽内安装稳定性,所述第一线槽4、第二线槽9内分别设有多个线卡6,图4所示。第三线槽5内同样设有多个线卡6。具体结构:所述第一线槽4、第二线槽9及第三线槽5底面左右侧分别凸出有用于安装线卡的凸台7,如图3、5所示,线卡6安装在对应凸台7上。线缆布线完成后,使用线卡6将线缆固定在线槽内即可。
3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槽4和第二线槽9一体成型设置,第二线槽9位于第一线槽4外侧,第一线槽4和第二线槽9之间距离为8-15mm。
33.本实施例中,所述配电柜1顶板底面在进线孔左、右侧分别固定安装有穿线环3,所述穿线环3中心线和第三线槽5平行设置。经进线孔进入配电柜1内的线缆首先经过穿线环3,保证线缆整齐布线。
34.本实施例中,所述配电柜1顶板在进线孔位置处设置有护套2,所述护套2底部伸入配电柜1内,且护套2底部开口为喇叭形口。该结构保证线缆经护套2竖直方向出线后顺滑向水平方向出线,保证线缆布顺畅线。
3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