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0  183



1.本实用新型涉及植入骨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2.常规的椎间融合器采用医用金属或高分子生物材料制成,根据不同人群个体化差异设计成不同形状、厚度的结构,以实现术中不同尺寸的需求。
3.然而,因为现有常规的椎间融合器每一个都是固定化的尺寸,不能根据相邻脊椎块之间的空隙高度进行调节,只能通过不同尺寸的椎间融合器进行替换,也因此存在实用性较低的问题,如无法满足特殊患者的需求,如畸形椎体的患者,其椎间的间隙是不规则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椎间融合器。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6.椎间融合器,包括上融合体、下融合体、连接体、固定稳定段和撑开装置,所述上融合体的闭合端和所述下融合体的闭合端分别与所述连接体通过转轴连接,所述上融合体的开口端和所述下融合体的开口端方向设有固定稳定段,所述固定稳定段一端与所述上融合体相连,所述固定稳定段的另一端与所述下融合体相连,所述上融合体的开口端和所述下融合体的开口端之间可拆卸地设有所述撑开装置。
7.优选地,所述固定稳定段包括外壳体、固定螺钉和高度调节装置,所述外壳体与所述下融合体固定,所述高度调节装置的一端与所述上融合体固定,所述高度调节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壳体通过所述固定螺钉相连,所述外壳体上设有供所述固定螺钉穿过的开孔。
8.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高度调节装置包括内套和外套,所述外套与所述上融合体固定,所述内套与所述下融合体固定,所述所述外套套设在所述内套上,所述外套上设有多个连接孔。
9.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开孔与所述连接孔的大小相同。
10.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上融合体和所述下融合体上均设有微孔结构。
11.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微孔结构的孔径为200μm-1000μm。
12.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上融合体和所述下融合体上分别设有螺钉孔。
13.由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撑开装置为锥形螺钉。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5.通过撑开装置可以调节上融合体和下融合体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调整高度;
16.通过固定稳定段实现调节高度的同时稳定上融合体和下融合体之间的位置,从而使得上融合体和下融合体分别更好地嵌入相邻的上下两个脊椎块内,提高了把持力,提高了稳定性;
17.内套设置在外套内,内套在下,外套在上,运动不会对上融合体和下融合体之间的距离产生阻碍;
18.设置有微孔结构使骨细胞长入融合从而形成良好的骨性融合。
19.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以根据需要在术中借助影像观察椎体间隙进行调整直至达到满意为止。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图;
22.图中:
23.1、上融合体;2、下融合体;3、连接体;4、固定稳定段;5、撑开装置;
24.6、转轴;7、外壳体;8、固定螺钉;9、内套;10、外套;11、连接孔;
25.12、固定螺钉;13、微孔结构;14、螺钉孔;15、锥形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27.实施例1
28.如图1、图2所示椎间融合器,包括上融合体1、下融合体2、连接体3、固定稳定段4和撑开装置5,上融合体1的闭合端和下融合体2的闭合端分别与连接体3通过转轴6连接,上融合体1的开口端和下融合体2的开口端方向设有固定稳定段4,固定稳定段4一端与上融合体1相连,固定稳定段4的另一端与下融合体2相连,上融合体1的开口端和下融合体2的开口端之间可拆卸地设有撑开装置5。
29.实施例2
30.如图1、图2所示椎间融合器,包括上融合体1、下融合体2、连接体3、固定稳定段4和撑开装置5,上融合体1的闭合端和下融合体2的闭合端分别与连接体3通过转轴6连接,上融合体1的开口端和下融合体2的开口端方向设有固定稳定段4,固定稳定段4一端与上融合体1相连,固定稳定段4的另一端与下融合体2相连,上融合体1的开口端和下融合体2的开口端之间可拆卸地设有撑开装置5。
31.固定稳定段4包括外壳体7、固定螺钉8和高度调节装置,外壳体7与下融合体2固定,所述高度调节装置的一端与上融合体1固定,所述高度调节装置的另一端与外壳体7通过固定螺钉16相连,外壳体7上设有供固定螺钉12穿过的开孔。
32.所述高度调节装置包括内套9和外套10,外套10与上融合体1固定,内套9与下融合体2固定,外套10套设在内套9上,外套10上设有多个连接孔11;所述开孔与连接孔11的大小相同。
33.实施例3
34.如图1、图2所示椎间融合器,包括上融合体1、下融合体2、连接体3、固定稳定段4和撑开装置5,上融合体1的闭合端和下融合体2的闭合端分别与连接体3通过转轴6连接,上融合体1的开口端和下融合体2的开口端方向设有固定稳定段4,固定稳定段4一端与上融合体1相连,固定稳定段4的另一端与下融合体2相连,上融合体1的开口端和下融合体2的开口端
之间可拆卸地设有撑开装置5;优选地,撑开装置5为锥形螺钉15。
35.固定稳定段4包括外壳体7、固定螺钉8和高度调节装置,外壳体7与下融合体2固定,所述高度调节装置的一端与上融合体1固定,所述高度调节装置的另一端与外壳体7通过固定螺钉16相连,外壳体7上设有供固定螺钉12穿过的开孔。
36.所述高度调节装置包括内套9和外套10,外套10与上融合体1固定,内套9与下融合体2固定,外套10套设在内套9上,外套10上设有多个连接孔11;所述开孔与连接孔11的大小相同。
37.上融合体1和下融合体2上均设有微孔结构13;优选地,微孔结构13的孔径为200μm-1000μm;上融合体1和下融合体2上分别设有螺钉孔14。
38.工作时,将固定螺钉12拧下,将撑开装置5放入上融合体1与下融合体2之间,使得上融合体1带着向上运动,从而根据相邻脊椎块之间的空隙高度调节上融合体1与椎间下融合体2之间的距离,调节距离的同时,内套9也在外套10内相对运动,调节好距离后,内套9和外套10通过锥形螺钉15固定,上融合体1与下融合体2此时卡接在相邻脊椎块之间的空隙处,然后通过上融合体1与下融合体2上的螺钉孔连接,从而实现上融合体1与下融合体2与相邻脊椎块之间的固定。
39.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三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融合体、下融合体、连接体、固定稳定段和撑开装置,所述上融合体的闭合端和所述下融合体的闭合端分别与所述连接体通过转轴连接,所述上融合体的开口端和所述下融合体的开口端方向设有固定稳定段,所述固定稳定段一端与所述上融合体相连,所述固定稳定段的另一端与所述下融合体相连,所述上融合体的开口端和所述下融合体的开口端之间可拆卸地设有所述撑开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稳定段包括外壳体、固定螺钉和高度调节装置,所述外壳体与所述下融合体固定,所述高度调节装置的一端与所述上融合体固定,所述高度调节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壳体通过所述固定螺钉相连,所述外壳体上设有供所述固定螺钉穿过的开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调节装置包括内套和外套,所述外套与所述上融合体固定,所述内套与所述下融合体固定,所述所述外套套设在所述内套上,所述外套上设有多个连接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与所述连接孔的大小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融合体和所述下融合体上均设有微孔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结构的孔径为200μm-1000μm。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融合体和所述下融合体上分别设有螺钉孔。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装置为锥形螺钉。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椎间融合器,包括上融合体、下融合体、连接体、固定稳定段和撑开装置,上融合体的闭合端和下融合体的闭合端分别与连接体通过转轴连接,上融合体的开口端和下融合体的开口端方向设有固定稳定段,固定稳定段一端与上融合体相连,固定稳定段的另一端与下融合体相连,上融合体的开口端和下融合体的开口端之间可拆卸地设有撑开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以根据需要在术中借助影像观察椎体间隙进行调整直至达到满意为止。达到满意为止。达到满意为止。


技术研发人员:罗宏 蔚鑫 童西平 张纪锋 梁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安颂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6.29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