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专利查询11月前  68



1.本技术涉及供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0002][0003]
现在供热主要采用煤炭,会产生很多的二氧化碳排放,为了减小供热带来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需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推进新能源供热。
[0004]
我国许多地区有良好的太阳能和风能利用条件,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进行供暖,也能够将太阳能和风能转化为电能,再通过电制热装置转化成热能进行供暖。太阳能和风能存在不连续且不稳定的特点,导致无法实现供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0005]
申请内容
[0006]
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以实现新能源供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方法。
[0007]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包括:
[0008]
浅层地埋管,所述浅层地埋管内的第一换热介质能够吸收浅层地热;
[0009]
太阳能集热器,所述太阳能集热器内的第二换热介质能够吸收太阳能;
[0010]
第一换热器,与所述太阳能集热器和所述浅层地埋管连通,用于实现所述第一换热介质与所述第二换热介质之间的热量交换,换热后的所述第一换热介质用于加热供暖回水;
[0011]
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所述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内的第三换热介质用于吸收中深层地热,所述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对所述供暖回水进行加热。
[0012]
优选地,在上述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中,还包括低品位热源发电装置,
[0013]
所述低品位热源发电装置通过第二换热器与所述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连接,所述低品位热源发电装置用于转化所述中深层地热为电能。
[0014]
优选地,在上述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中,还包括电制热装置,所述电制热装置用于加热所述供暖回水。
[0015]
优选地,在上述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中,还包括风力发电装置,所述风力发电装置与所述电制热装置连接,所述风力发电装置用于将产生的电能供给所述电制热装置。
[0016]
优选地,在上述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中,还包括光伏发电装置,所述光伏发电装置与所述电制热装置连接,所述光伏发电装置用于将产生的电能供给所述电制热装置。
[0017]
优选地,在上述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中,还包括蓄电池,所述蓄
电池能够与所述风力发电装置和/或所述光伏发电装置连接,用于存储所述风力发电装置和/或所述光伏发电装置产生的电能,所述蓄电池能够与所述电制热装置连接。
[0018]
优选地,在上述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中,还包括尖峰加热器,所述尖峰加热器用于将所述供暖回水送至用户。
[0019]
优选地,在上述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中,所述浅层地埋管通过第一热泵加热所述供暖回水。
[0020]
优选地,在上述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中,所述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通过第二热泵加热所述供暖回水。
[0021]
优选地,在上述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中,所述第一热泵和所述第二热泵为电热泵或者燃气热泵。
[0022]
一种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方法,采用上述方案中记载的所述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供热,包括步骤:
[0023]
s1、吸收浅层地热的第一换热介质加热供暖回水,同时吸收太阳能的第二换热介质加热所述第一换热介质;
[0024]
s2、吸收中深层地热的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加热所述供暖回水。
[0025]
优选地,在上述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方法中,还包括步骤:
[0026]
s3、低品位热源发电装置通过第二换热器将中深层地热转化成电能。
[0027]
优选地,在上述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方法中,还包括步骤:
[0028]
s4、电制热装置加热所述供暖回水。
[0029]
优选地,在上述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方法中,所述步骤s4中,所述电制热装置通过风力发电装置、光伏发电装置和/或蓄电池供电,所述蓄电池通过所述风力发电装置和/或光伏发电装置充电。
[0030]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浅层地埋管收集浅层地热加热地埋管中的第一换热介质,第一换热介质通入第一换热器,同时太阳能集热器收集太阳能加热第二换热介质,第二换热介质通入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介质加热第一换热介质,换热后第一换热介质通过第一热泵加热供暖回水;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采用取热不取水技术,吸收中深层地热,吸收的中深层地热的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通过第二热泵二次加热供暖回水,二次加热后的供暖回水供至用户。本技术公开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利用太阳能、浅层地热和中深层地热组合对供暖回水进行加热,中深层地热能够弥补光照不足时通过第一换热介质传递给供暖回水的热量,保证新能源供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0031]
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方法,采用上述方案中公开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供热。由于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具有上述技术效果,使用该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方法也具有同样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32]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申请的一些示例或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而且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将本技术应用于其它类似情景。除非从语言环境中显而易见或另做说明,图中相同标号代表相同结构或操作。
[0033]
图1是本技术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的结构图;
[0034]
图2是本技术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方法的流程图;
[0035]
图3是本技术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方法的流程图。
[0036]
附图说明如下:
[0037]
1、浅层地埋管,2、第一换热器,3、太阳能集热器,4、第一热泵,5、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6、第二换热器,7、低品位热源发电装置,8、第二热泵,9、光伏发电装置,10、风力发电装置,11、蓄电池,12、电制热装置,13、尖峰加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申请,而非对该申请的限定。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9]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申请相关的部分。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40]
应当理解,本技术中使用的“装置”、“装置”、“单元”和/或“模块”是用于区分不同级别的不同组件、元件、部件、部分或装配的一种方法。然而,如果其他词语可实现相同的目的,则可通过其他表达来替换该词语。
[0041]
如本技术和权利要求书中所示,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一”、“一个”、“一种”和/或“该”等词并非特指单数,也可包括复数。一般说来,术语“包括”与“包含”仅提示包括已明确标识的步骤和元素,而这些步骤和元素不构成一个排它性的罗列,方法或者设备也可能包含其它的步骤或元素。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42]
其中,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0043]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0044]
本技术中使用了流程图用来说明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装置所执行的操作。应当理解的是,前面或后面操作不一定按照顺序来精确地执行。相反,可以按照倒序或同时处理各个步骤。同时,也可以将其他操作添加到这些过程中,或从这些过程移除某一步或数步操作。
[0045]
请参阅图1-图3。
[0046]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包括浅层
地埋管1、太阳能集热器3、第一换热器2和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5。
[0047]
其中,浅层地埋管1内的第一换热介质吸收浅层地热加热;
[0048]
太阳能集热器3内的第二换热介质吸收太阳能加热;
[0049]
第一换热器2与太阳能集热器3和浅层地埋管1连通,用于实现第一换热介质和第二换热介质之间的热量交换,换热后的第一换热介质用于加热供暖回水;
[0050]
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5内的第三换热介质能够吸收中深层地热,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5吸收的中深层地热用于对供暖回水进行加热。
[0051]
浅层地埋管1内的第一换热介质吸收浅层地热后,进入第一换热器2,同时太阳能集热器3内的第二换热介质吸收太阳能后,也进入第一换热器2,通过浅层地热加热的第一换热介质的温度相对较低,需要通过第一换热器2实现太阳能集热器3内的第二换热介质对第一换热介质加热,第一换热介质升温,升温后的第一换热介质对供暖回水进行加热。
[0052]
浅层地热是指地表以下深度范围内(一般为恒温带至200m埋深) 温度低于25℃的热能资源。
[0053]
浅层地热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和地球梯度增温,因此浅层地热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光照的影响,同时太阳能集热器3对第二换热介质的加热也会受到光照的影响。
[0054]
无论是第一换热介质吸收浅层地热,还是第二换热介质吸收太阳能,均会受到光照的影响。
[0055]
为了降低光照对供暖回水的加热效果的影响,本技术公开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还包括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5,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5内的第三换热介质能够吸收中深层地热,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5能够对供暖回水进行二次加热。
[0056]
中深层地热的热量相对换热后的第一换热介质的热量更高,能够对供暖回水进行二次加热。
[0057]
中深层地热为贮存在地球内部的可再生热能,一般分布在构造板块边缘一带,起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因此中深层地热不受光照等外界环境的影响,能够提供稳定的热能。
[0058]
本技术公开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浅层地埋管1收集浅层地热加热地埋管中的第一换热介质,第一换热介质通入第一换热器2,同时太阳能集热器3收集太阳能加热第二换热介质,第二换热介质通入第一换热器2,第二换热介质加热第一换热介质,换热后第一换热介质通过第一热泵4加热供暖回水;
[0059]
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5采用取热不取水技术,吸收中深层地热,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5吸收的中深层地热的一部分通过第二热泵8 二次加热供暖回水,二次加热后的供暖回水供至用户。
[0060]
本技术公开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利用太阳能、浅层地热和中深层地热组合对供暖回水进行加热,中深层地热能够弥补光照不足时通过第一换热介质传递给供暖回水的热量,保证新能源供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0061]
本技术公开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还包括低品位热源发电装置7。
[0062]
供热负荷较低时,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5吸收的中深层地热不能全部用于加热供暖回水,此时低品位热源发电装置7通过第二换热器6与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5连接,低品位
热源发电装置7用于将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5吸收的中深层地热的另一部分热量转化为电能,提高对中深层地热的利用率。
[0063]
在供热负荷较高时,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5吸收的中深层地热可以全部用于加热供暖回水,此时低品位热源发电装置7不将中深层地热转化为电能或者减小转化成电能的中深层地热的量。
[0064]
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5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 5,此处不做详细说明。
[0065]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低品位热源发电装置7螺杆膨胀发电机。
[0066]
第一换热介质、第二换热介质和第三换热介质可以为同种换热介质,也可以为不同种换热介质。优选地,第一换热介质和第二换热介质为水。
[0067]
本技术公开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还包括电制热装置12,电制热装置12用于加热供暖回水。
[0068]
该实施例中,供热回水通过换热后的第一换热介质进行第一次加热,供热回水通过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5进行第二次加热,供热回水通过电制热装置12进行第三次加热,以满足供热需求。
[0069]
当供热负荷增加时,需要加热电制热装置12对供暖回水进行加热,进一步增强供热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0070]
电制热装置可以与发电装置连接,发电装置产生的电能能够直接用在电制热装置上。
[0071]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电制热装置为电采暖炉。
[0072]
优选地,供暖回水通过尖峰加热器13送至用户。在供暖热负荷较大的北方,通过尖峰加热器13实现供暖负荷较大的地区的供暖质量。
[0073]
本技术公开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通过浅层地热、中深层地热、太阳能和电能实现对供暖回水就加热,在供暖回水的加热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氧化塔,能够有效减少供热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
[0074]
另外,电能的产生可以为风力发电,也可以为太阳能发电,代替煤炭发电,进一步降低供热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对风能和太阳能进行了利用。
[0075]
电制热装置12可以连接市电,也可以连接低品位热源发电装置 7。
[0076]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还包括风力发电装置10,风力发电装置10与电制热装置连接,用于将利用风能转化成的电能供给电制热装置12。
[0077]
风能是地球表面大梁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属于清洁能源。
[0078]
本技术中涉及的风力发电装置10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风力发电装置10,在此不做详细描述。
[0079]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还包括光伏发电装置9,光伏发电装置9与电制热装置12连接,光伏发电装置9用于将利用太阳能转化成的电能供给电制热装置12。
[0080]
本技术中涉及的光伏发电装置9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风力发电装置10,在此不做详细描述。
[0081]
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可以仅具有风力发电装置10,也可以仅具有光伏发电装置9,也可以同时具有风力发电装置 10和光伏发电装置9。
[0082]
本技术公开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还包括蓄电池11,蓄电池11能够对风力发电装置10和光伏发电装置9产生的电能进行储存,在夜间光伏发电装置9不产生电能和/或风力较小风力发电装置10不产生电能时,蓄电池11能够对电制热装置12进行供电,以满足电制热装置12的用电需求。
[0083]
本技术公开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能够实现对太阳能、风能和地热的综合利用,其中,太阳能不仅能够用于加热第二换热介质,还能够用于发电。
[0084]
地热与太阳能和风能耦合,通过不同形式能源间的协调互补进行供热,可以提升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清洁供热的能力,配合蓄电池11和低品位热源发电装置7,提升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供热的灵活性,打造零碳的供热体系。
[0085]
优选地,浅层地埋管1通过第一热泵4加热供暖回水;
[0086]
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5通过第二热泵8加热供暖回水。
[0087]
第一热泵4和第二热泵8可以为电热泵或者燃气热泵,其中,电热泵采用电能驱动,燃气热泵采用燃气驱动。在第一热泵4和第二热泵8为电热泵的实施例中,发电装置可以向第一热泵4和第二热泵8供电,风力发电装置10可以向第一热泵4和第二热泵8供电,光伏发电装置9可以向第一热泵4和第二热泵8供电。
[0088]
在供热初期和供热末期时,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的供热负荷较低,利用浅层地热、中深层地热和太阳能对供暖回水进行加热;
[0089]
当供热负荷增加时,加入电制热装置12,提升供热能力;
[0090]
在夜间光伏发电装置9不产生电能和/或风力较小风力发电装置 10不产生电能时,蓄电池11能够对电制热装置12进行供电;
[0091]
当供热负荷进一步增加时,关闭低品位热源发电装置7,以进一步提升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的供热能力。
[0092]
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方法,采用上述方案中公开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供热,由于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具有上述技术效果,使用该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方法也具有同样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0093]
本技术公开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方法包括:
[0094]
s1、吸收浅层地热的第一换热介质加热供暖回水,同时吸收太阳能的第二换热介质加热所述第一换热介质;
[0095]
s2、吸收中深层地热的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5加热所述供暖回水。
[0096]
浅层地埋管1内的第一换热介质吸收浅层地热进行加热,通过浅层地热加热的第一换热介质的温度相对较低,需要通过太阳能集热器 3内通过太阳能加热后的第二换热介质进行加热后,再对供暖回水进行加热。
[0097]
中深层地热能够向供暖回水提供更多的热量,满足供暖负荷。
[0098]
无论是第一换热介质吸收浅层地热,还是第二换热介质吸收太阳能,均会受到光照的影响。
[0099]
为了降低光照对供暖回水的加热效果的影响,本技术利用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5
对供暖回水补充热量。中深层地热为贮存在地球内部的可再生热能,一般分布在构造板块边缘一带,起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因此中深层地热不受光照等外界环境的影响,能够提供稳定的热能。
[0100]
本技术通过太阳能、浅层地热和中深层地热组合对供暖回水进行加热,中深层地热能够弥补光照不足时通过第一换热介质传递给供暖回水的热量,保证新能源供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0101]
本技术公开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方法,还包括步骤:
[0102]
s3、低品位热源发电装置7通过第二换热器6将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5吸收的中深层地热转化成电能。
[0103]
该步骤在供热初期或者供热末期时发生;在供热负荷较高时,不进行上述步骤。
[0104]
该步骤能够提高对中深层地热的利用率。
[0105]
本技术公开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方法,还包括步骤:
[0106]
s4、电制热装置12加热供暖回水。
[0107]
当供热负荷增加时,需要加热电制热装置12对供暖回水进行加热,进一步增强供热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0108]
电制热装置12通过风力发电装置10、光伏发电装置9和/或蓄电池11供电,蓄电池11通过风力发电装置10和/或光伏发电装置9充电。
[0109]
电制热装置12可以仅具有风力发电装置10,也可以仅具有光伏发电装置9,也可以同时具有风力发电装置10和光伏发电装置9。
[0110]
蓄电池11能够对风力发电装置10和光伏发电装置9产生的电能进行储存,在夜间光伏发电装置9不产生电能和/或风力较小风力发电装置10不产生电能时,蓄电池11能够对电制热装置12进行供电,以满足电制热装置12的用电需求。
[0111]
本技术是参照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方法、设备(装置)、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0112]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0113]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0114]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0115]
存储器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
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 (flash ram)。存储器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0116]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0117]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本技术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装置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技术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技术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 (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0118]
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本技术中所涉及的申请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申请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 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浅层地埋管(1),所述浅层地埋管(1)内的第一换热介质能够吸收浅层地热;太阳能集热器(3),所述太阳能集热器(3)内的第二换热介质能够吸收太阳能;第一换热器(2),与所述太阳能集热器(3)和所述浅层地埋管(1)连通,用于实现所述第一换热介质与所述第二换热介质之间的热量交换,换热后的所述第一换热介质用于加热供暖回水;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5),所述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5)内的第三换热介质能够吸收中深层地热,所述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5)对所述供暖回水进行加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低品位热源发电装置(7),所述低品位热源发电装置(7)通过第二换热器(6)与所述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5)连接,所述低品位热源发电装置(7)用于转化所述中深层地热为电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制热装置(12),所述电制热装置(12)用于加热所述供暖回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力发电装置(10),所述风力发电装置(10)与所述电制热装置(12)连接,所述风力发电装置(10)用于将产生的电能供给所述电制热装置(1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伏发电装置(9),所述光伏发电装置(9)与所述电制热装置(12)连接,所述光伏发电装置(9)用于将产生的电能供给所述电制热装置(12)。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蓄电池(11),所述蓄电池(11)能够与所述风力发电装置(10)和/或所述光伏发电装置(9)连接,用于存储所述风力发电装置(10)和/或所述光伏发电装置(9)产生的电能,所述蓄电池(11)能够与所述电制热装置(12)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尖峰加热器(13),所述尖峰加热器(13)用于将所述供暖回水送至用户。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浅层地埋管(1)通过第一热泵(4)加热所述供暖回水。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5)通过第二热泵(8)加热所述供暖回水。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泵(4)和所述第二热泵(8)为电热泵或者燃气热泵。11.一种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供热,包括步骤:s1、吸收浅层地热的第一换热介质加热供暖回水,同时吸收太阳能的第二换热介质加热所述第一换热介质;s2、吸收中深层地热的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5)加热所述供暖回水。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
s3、低品位热源发电装置(7)通过第二换热器(6)将中深层地热转化成电能。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s4、电制热装置(12)加热所述供暖回水。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所述电制热装置(12)通过风力发电装置(10)、光伏发电装置(9)和/或蓄电池(11)供电,所述蓄电池(11)通过所述风力发电装置(10)和/或光伏发电装置(9)充电。

技术总结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方法及系统,其中,基于风光地热耦合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的浅层地埋管收集浅层地热加热第一换热介质,第一换热介质通入第一换热器,太阳能集热器收集太阳能加热第二换热介质,第二换热介质通入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介质加热第一换热介质,换热后第一换热介质通过第一热泵加热供暖回水;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吸收中深层地热,中深层地热取热装置吸收的中深层地热通过第二热泵二次加热供暖回水,二次加热后的供暖回水供至用户。本申请利用太阳能、浅层地热和中深层地热对供暖回水进行加热,中深层地热能够弥补光照不足时通过第一换热介质传递给供暖回水的热量,保证新能源供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供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供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迪 王会 黄永琪 彭烁 周贤 白烨 安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14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