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重防坠装置及爬架。
背景技术:
2.随着建筑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及工艺的日趋成熟,在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施工中,外防护脚手架逐渐采用全钢式附着升降脚手架替代原本的工字钢悬挑脚手架。全钢式附着升降脚手架(以下简称爬架)适用于框架或剪力墙结构的高层、超高层建筑,特别是一些结构复杂的建筑,可适应层高变化、圆弧、转角、阳台、挑板、挑沿等复杂外形的施工,且与垂直运输设备互不干扰,能够做到一次搭设,多次升降使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爬架主要由架体结构、附着支座、防倾防坠装置、升降机构及控制装置等部分构成。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重防坠装置及爬架,该双重防坠装置结构新颖,防坠效果佳。
5.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双重防坠装置,包括基座、主动轮和从动轮;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同轴设置,主动轮和从动轮与基座通过转轴相对转动连接;所述主动轮外圆周间隔设有齿状凸起,所述齿状凸起与导轨的间隙相匹配;
7.所述从动轮与主动轮相配合形成卡阻机构;所述从动轮外壁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导轨垂直向下运动驱动主动轮转动,当向下运动速度达到临界值时,卡阻机构发生功效使主动轮和从动轮相互抵接,从动轮阻止主动轮继续转动实现卡阻。
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实施方式,还设有顶杆,所述顶杆一端与基座通过转轴转动连接,顶杆被转轴分为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第一顶杆重量大于第二顶杆。
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主动轮包括本体,在其本体上设有所述齿状凸起,异于齿状凸起处,延本体外周向设有若干第一凹槽,在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卡块,所述从动轮内圆周设有多个第二凹槽,在主动轮快速转动下,卡块一端进入第二凹槽中,使得所述主动轮驱动与所述从动轮相抵接;所述第二凹槽设于从动轮内圆周的上半圆。
1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卡块一端完全在离心力作用下进入所述第二凹槽中,并与第二凹槽顶部相抵触,所述卡块另一端还位于所述第一凹槽中。
1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卡块选自球状物体或圆柱状物体。
1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凹槽还设有引导部,便于在从动轮转动过程中所述卡块进入第二凹槽中实现主动轮和从动轮的联动。
1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凹槽中心轴线呈倾斜状,便于在转动过程中使所述卡块进入第二凹槽中。
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基座呈u型,所述顶杆、主动轮和从动轮设
于u型腔内,从动轮与u型腔内壁固定连接。
1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主动轮本体两侧对称设有所述第一凹槽,在第一凹槽内配设有所述卡块,还设有与所述主动轮相匹配的同等数量的从动轮。
16.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爬架,所述爬架采用了本技术任一所述的双重防坠装置。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双重防坠装置能及时实现卡阻,防止继续下坠,增强了安全性,同时该结构简单,设计新颖。主动轮和从动轮组合形成的卡阻机构和顶杆相互独立,实现了双重卡阻,提高了结构安全性。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主动轮和从动轮配合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侧视截面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基座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基座纵截面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纵截面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
26.基座1、顶杆2、主动轮3、齿状凸起31、第一凹槽32、卡块33、从动轮4、第二凹槽41、引导部42、转轴5、导轨6。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8.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1.此外,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
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3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代表至少2个。
3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4.实施例1
35.如图所示,一种双重防坠装置,包括基座1、主动轮3和从动轮4;所述主动轮3和从动轮4同轴设置,主动轮3和从动轮4与基座1通过转轴5相对转动连接;所述主动轮3外圆周间隔设有齿状凸起31,所述齿状凸起31与导轨6的间隙相匹配;所述从动轮4与主动轮3相配合形成卡阻机构;所述从动轮4外壁与所述基座1固定连接,导轨6垂直向下运动驱动主动轮3转动,当向下运动速度达到临界值时,卡阻机构发生功效使主动轮3和从动轮4相互抵接,从动轮4阻止主动轮3继续转动实现卡阻。
36.主动轮3和从动轮4之间不是直接接触的,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装配间隙存在,该间隙可大可小。齿状凸起31呈一圆形,如自行车齿轮状,可以将导轨6理解为直线链条,链条驱动齿轮转动。
37.实施例2
38.如图所示,一种双重防坠装置,包括基座1、主动轮3和从动轮4;所述主动轮3和从动轮4同轴设置,主动轮3和从动轮4与基座1通过转轴5相对转动连接;所述主动轮3外圆周间隔设有齿状凸起31,所述齿状凸起31与导轨6的间隙相匹配;所述从动轮4与主动轮3相配合形成卡阻机构;所述从动轮4外壁与所述基座1固定连接,导轨6垂直向下运动驱动主动轮3转动,当向下运动速度达到临界值时,卡阻机构发生功效使主动轮3和从动轮4相互抵接,从动轮4阻止主动轮3继续转动实现卡阻;
39.还设有顶杆2,所述顶杆2一端与基座1通过转轴5转动连接,顶杆2被转轴5分为第一顶杆2和第二顶杆2,第一顶杆2重量大于第二顶杆2。顶杆2依靠自重向导轨6靠拢,直至插入导轨6的间隙中实现卡阻。极端情况下,顶杆2未能进入间隙中,此时依靠卡阻机构实现卡阻防坠。
40.顶杆2只有在导轨6上升时,紧靠导轨6壁面,一旦导轨下坠,则及时卡阻。
41.当导轨6上升时,顶杆2已经脱开并偏离导轨壁面一段距离。此时,导轨6匀速下降和急速下坠(下坠就是意外情况),主动轮3、卡块33、从动轮4是一个独立卡阻系统。卡块33进入第二凹槽41时,主动轮3就被卡块33卡死了,此时,依靠主动轮轮齿(齿状凸起31)卡阻了导轨,防坠继续下坠。
42.实施例3
43.如图所示,一种双重防坠装置,包括基座1、主动轮3和从动轮4;所述主动轮3和从动轮4同轴设置,主动轮3和从动轮4与基座1通过转轴5相对转动连接;所述主动轮3外圆周间隔设有齿状凸起31,所述齿状凸起31与导轨6的间隙相匹配;所述从动轮4与主动轮3相配合形成卡阻机构;所述从动轮4外壁与所述基座1固定连接,导轨6垂直向下运动驱动主动轮3转动,当向下运动速度达到临界值时,卡阻机构发生功效使主动轮3和从动轮4相互抵接,
从动轮4阻止主动轮3继续转动实现卡阻;
44.所述主动轮3包括本体,在其本体上设有所述齿状凸起31,异于齿状凸起31处,延本体外周向设有若干第一凹槽32,在所述第一凹槽32内设有卡块33,所述从动轮4内圆周设有多个第二凹槽41,在主动轮3快速转动下,卡块33一端进入第二凹槽41中,使得所述主动轮3驱动与所述从动轮4相抵接;所述第二凹槽41设于从动轮4内圆周的上半圆。主动轮3和从动轮4形成凸、凹配合,第一凹槽32和第二凹槽41尽可能多些,便于缩短卡阻行程。
45.如图所示,所述卡块33一端完全在离心力作用下进入所述第二凹槽41中与第二凹槽41顶部相抵触时,所述卡块33另一端还位于所述第一凹槽32中,卡块33完全进入第二凹槽41后仍然还有部分位于第一凹槽32内,通过卡块33将第一凹槽32和第二凹槽41连接起来,进而使得主动轮3和从动轮4保持间接接触,只要主动轮3转动速度超过临界值即可使得卡块33一端部分进入第二凹槽41中,随着速度的增大卡块33与第二凹槽41的顶部完全相抵触不在继续前进。
46.如图所示,所述卡块33选自球状物体,如滚珠,选择滚珠因其呈中心对称且可滚动,在离心力作用下更易进入第二凹槽41中。也可以选择呈柱状的卡块33,其表面尽可能的光滑,这样也易于进入第二凹槽41中。也可以选择滚轴这种圆柱状的物体,采用滚动的方式,更易进入第二凹槽41中。
47.实施例4
48.如图所示,一种双重防坠装置,包括基座1、主动轮3和从动轮4;所述主动轮3和从动轮4同轴设置,主动轮3和从动轮4与基座1通过转轴5相对转动连接;所述主动轮3外圆周间隔设有齿状凸起31,所述齿状凸起31与导轨6的间隙相匹配;所述从动轮4与主动轮3相配合形成卡阻机构;所述从动轮4外壁与所述基座1固定连接,导轨6垂直向下运动驱动主动轮3转动,当向下运动速度达到临界值时,卡阻机构发生功效使主动轮3和从动轮4相互抵接,从动轮4阻止主动轮3继续转动实现卡阻;
49.所述主动轮3包括本体,在其本体上设有所述齿状凸起31,异于齿状凸起31处,延本体外周向设有若干第一凹槽32,在所述第一凹槽32内设有卡块33,所述从动轮4内圆周设有多个第二凹槽41,在主动轮3快速转动下,卡块33一端进入第二凹槽41中,使得所述主动轮3驱动与所述从动轮4相抵接;所述第二凹槽41设于从动轮4内圆周的上半圆;
50.所述第二凹槽41还设有引导部42,便于在从动轮4转动过程中所述卡块33进入第二凹槽41中实现主动轮3和从动轮4相抵接。在离心力作用下,卡块33有沿切线方向运动的趋势,因此,综合考虑卡块33的综合受力方向情况,设置一倾斜的引导沟槽,使得卡块33更容易进入第二凹槽41中。该引导部42的结构可多样,本技术给出了一斜槽的方式,但不限于图示的结构,只要便于卡块33能更快速进入第二凹槽41的方式即可。
51.如图所示,同理,在离心力作用下,综合考虑受力方向,所述第一凹槽32中心轴线呈倾斜状,便于在转动过程中使所述卡块33进入第二凹槽41中,倾斜方向与综合受力方向保持一致。
52.实施例5
53.如图所示,一种双重防坠装置,包括基座1、主动轮3和从动轮4;所述主动轮3和从动轮4同轴设置,主动轮3和从动轮4与基座1通过转轴5相对转动连接;所述主动轮3外圆周间隔设有齿状凸起31,所述齿状凸起31与导轨6的间隙相匹配;所述从动轮4与主动轮3相配
合形成卡阻机构;所述从动轮4外壁与所述基座1固定连接,导轨6垂直向下运动驱动主动轮3转动,当向下运动速度达到临界值时,卡阻机构发生功效使主动轮3和从动轮4相互抵接,从动轮4阻止主动轮3继续转动实现卡阻;
54.所述主动轮3包括本体,在其本体上设有所述齿状凸起31,异于齿状凸起31处,延本体外周向设有若干第一凹槽32,在所述第一凹槽32内设有卡块33,所述从动轮4内圆周设有多个第二凹槽41,在主动轮3快速转动下,卡块33一端进入第二凹槽41中,使得所述主动轮3驱动与所述从动轮4相抵接;所述第二凹槽41设于从动轮4内圆周的上半圆;
55.所述基座1呈u型,所述顶杆2、主动轮3和从动轮4设于u型腔内,从动轮4与u型腔内壁固定连接,u型结构呈对称设计,受力均匀,可以提高该装置的使用寿命和保持装置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6.如图所示,所述主动轮3本体两侧对称设有所述第一凹槽32,在第一凹槽32内配设有所述卡块33,还设有与所述主动轮3相匹配的同等数量的从动轮4。图中给出了从动轮4为2个的技术方案,也可以是一个,当为两个的时候,主动轮3呈对称结构设计,齿状凸起31位于主动轮3中心圆环处,两端分别与从动轮4相配合。
57.实施例6
58.一种爬架,所述爬架采用了实施例1-5任一所述的双重防坠装置,还包括本技术公开的任意技术特征组合的技术方案,以及与公知技术组合的技术方案。
59.原理:
60.如图所示,导轨6垂直向上缓慢匀速上升,带动主动轮3顺时针旋转,卡块33在因自身重力作用,均掉落至第一凹槽32最低点,与从动轮4无接触。顶杆2因自重紧靠导轨6壁面,此时,顶杆2与从动轮4、主动轮3完全分离,动作互不影响;此时若导轨6下坠,则顶杆2因自重紧靠导轨6壁面,遇到导轨6间隙时即刻卡阻,防止导轨6继续下坠。导轨6垂直向下缓慢匀速下降,带动主动轮3逆时针旋转,卡块33因自身重力作用,均降落至第一凹槽32最低点。
61.导轨6垂直急速下坠,带动主动轮3逆时针旋转,主动轮3加速转动,在离心力作用下,卡块33延第一凹槽32向外运动,紧贴第二凹槽41内壁,通过卡块33使得主动轮3和从动轮4相抵触连接,由于从动轮4固定不转动,进而使得主动轮3也不转动,从而齿状凸起31与导轨6实现卡阻。
62.本技术实施方式还包括任意不冲突的技术特征的组合的方案。
63.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