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淬火油池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3  104



1.本实用新型涉及淬火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安全淬火油池。


背景技术:

2.将金属工件加热到某一适当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随即浸入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常用的淬冷介质有盐水、水、矿物油、空气等。淬火可以提高金属工件的硬度及耐磨性,因而广泛用于各种工、模、量具及要求表面耐磨的零件。
3.现有的淬火池结构简单,通常一个敞口的油池,加热后的零件直接掉落到油池中与淬火油接触淬火,如cn105112621a公开的一种淬火池,又如cn104357627a公开的一种热处理淬火池。这种设计不可避免地会有淬火油会发出来,并在淬火池上方形成较高浓度地油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存在爆炸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安全淬火油池,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敞口淬火池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全淬火油池,该安全淬火油池包括:淬火池、输送装置、油气处理装置,淬火池包括池体和进料管,池体上开设有出料口连通池体内部的淬火腔,进料管与池体密封连接并延伸至淬火腔内;输送装置内置于淬火腔内并从进料管下方延伸至出料口,供以将淬火工件运出淬火腔;油气处理装置包括抽气管、冷凝器、三叉管、暂存器、抽气泵、电控阀以及回液管,抽气管的进气端连通出料口处,其出气端连通冷凝器,三叉管的最下端连通暂存器,三叉管其余两端分别连通冷凝器以及抽气泵的进口,暂存器通过回液管连通淬火腔,电控阀布置于回液管上,供于控制回液管的连通与关闭。
6.进一步的,油气处理装置还包括热风管、加热部以及鼓风机,加热部布置于热风管内,热风管进气端连通鼓风机的出气端,其出气端连通出料口处。
7.进一步的,池体水平延伸形成出料部,出料口开设于出料部上,抽气管连通出料部顶面,热风管连通出料部底面,并且热风管的管口正对抽气管的管口。
8.进一步的,输送装置延伸至出料部内,抽气管与热风管分别设置于输送装置的上下两侧,输送装置上开设有供热风穿过的气孔。
9.进一步的,油气处理装置还包括导热挡板,导热挡板设置于加热部与热风管出气端之间且与热风管内壁下表面固定连接,供于拦阻淬火油。
10.进一步的,暂存器包括壳体以及压力传感器,壳体内形成有暂存腔,三叉管连通暂存腔顶部,回液管连通暂存腔底部,压力传感器的检测端连通暂存腔,供于检测暂存腔内淬火油的压力,压力传感器还与电控阀电连接,供于控制电控阀的开启与关闭。
11.进一步的,安全淬火油池还包括油液冷却装置,油液冷却装置包括循环管、循环泵以及散热器,散热器的进口和出口分别通过循环管连通淬火腔,循环泵设置于散热管上供于驱动淬火油流经散热器散热。
12.进一步的,安全淬火油池还包括供于冷却散热器以及冷凝器的器。
13.进一步的,回液管连通循环管。
14.进一步的,输送装置为输送网带。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安全淬火油池的淬火池采用封闭的设计,仅留有一个出料口,并且在出来口设置油气处理装置,将挥发的油气抽离并冷凝回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油气飘散到淬火腔外与空气接触,极大降低了安全隐患。
16.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1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全淬火油池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全淬火油池的结构框图;
20.图3为图1中暂存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技术一部分,并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2.请参见图1至图3,本安全淬火油池包括淬火池1、输送装置2、油气处理装置、油液冷却装置4以及冷却器5,淬火池1内注入有淬火油用于对零件进行淬火,输送装置2将淬火后的零件运输出来,油气处理装置用于回收挥发的淬火油,油液冷却装置4用于冷却淬火油使其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温度区间内,冷却器5用于提高冷却效果。
23.在本实施例中,淬火池1包括池体11和进料管12,池体11上开设有出料口连通池体11内部的淬火腔,淬火腔内注入有足量的淬火油。进料管12与池体11密封连接并延伸至淬火腔内。进料管12上端还连通用于加热工件的加热装置,待淬火的零件被加热到预定温度后就从进料管12掉落到池体11内。为了避免零件氧化,加热装置在加热时会去除掉空气中的氧气,因此不会有氧气从进料管12进入到淬火腔内,淬火腔仅能从出料口接触到含有氧气的空气。
24.输送装置2内置于淬火腔内并从进料管12下方延伸至出料口,供以将淬火工件运出淬火腔。输送装置2上最好开设有用于沥油和透气的透气孔,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输送装置2采用输送网带。
25.油气处理装置包括抽气管31、冷凝器32、三叉管33、暂存器34、抽气泵35、电控阀36以及回液管37。抽气管31的进气端连通出料口处,出气端连通冷凝器32的进口。三叉管33的最下端连通暂存器34,三叉管33其余两端分别连通冷凝器32的出口以及抽气泵35的进口,暂存器34通过回液管36连通淬火腔,电控阀37布置于回液管36上,供于控制回液管36的连
通与关闭。抽气泵35将挥发的油气抽出,油气混在空气中进入到冷凝器32内冷却成油液,然后通过三叉管33,在重力的作用下,油液流入到暂存器34内存储起来,剩余的气体被抽气泵35抽出。暂存器34内的油液储存到一定量后电控阀36开启,通过回液管37回流到淬火腔内。
26.在本实施例中,暂存器34包括壳体341以及压力传感器342。壳体341内形成有暂存腔,三叉管44连通暂存腔顶部,回液管37连通暂存腔底部。压力传感器342的检测端连通暂存腔并位于暂存腔内合适高度。随着暂存腔内油液的积蓄,淹没压力传感器342后,淹没地越深,压力传感器342检测到的压力越大。当达到预定值后,压力传感器342与电控阀36电连接,控制电控阀361的开启放出回收的淬火油,一段时间后再关闭。重复上述过程就能定期使淬火油流回到淬火腔内。
27.由于零件淬火完毕后表面还会附着有少许油液,通常还需要擦干。因此优选地,油气处理装置还包括热风管381、鼓风机382、加热部383、导热挡板384以及温控装置385。加热部383布置于热风管381内用于加热空气,加热部383一般可以采用电热丝。热风管381进气端连通鼓风机382的出气端,热风管381的出气端连通出料口处。
28.优选地,池体11水平延伸形成出料部,出料口开设于出料部上。抽气管31连通出料部顶面,热风管381连通出料部底面,并且热风管381的管口正对抽气管31的管口。输送装置2延伸出发哦出料部内并从抽气管31与热风管381之间穿过,从热风管381吹出的热风能够烘干零件表面的油滴。
29.鼓风机382吹出的风通过加热部383加热后从热风管381吹出,将零件表面地油滴吹干,油气混合在空气中进入到抽气管31内,并通过冷凝器32冷凝回收。
30.在加工时,输送装置2与零件上的油液可能会滴入到热风管381中,若流到加热部383上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优选地在热风管381内的下表面固定设置导热挡板384,导热挡板384位于加热部383与热风管381出气端之间。这样滴落的油液会被导热挡板384挡住,一段时间后蒸发成油气。温控装置385的测量端延伸至热风管381内,用于测量热风的温度,并用于调整加热部383以避免温度过高点燃油气。
31.油液冷却装置4包括散热器41、循环管42以及循环泵43。散热器41的进口和出口分别通过循环管42连通淬火腔,循环泵43设置于散热管42上供于驱动淬火油流经散热器41散热。回液管37可以连通循环管42,回收的淬火油经循环管42流回到淬火腔内。
32.冷却器5用于冷却散热器41以及冷凝器42,冷却器5可以采用风扇不断向散热器41和冷凝器42吹冷却风,提高冷却效果。
33.加热后的工件从进料管12掉落到淬火腔内与淬火油接触淬火,然后通过输送装置2运出,在出料部被热风烘干,气化的油气被抽气泵35抽入到冷凝器32中冷凝,并流入到暂存器34内暂存,收集到一定量后回流到淬火腔内重复利用。同时油液冷却装置4对池体11内淬火油冷却散热,使其温度保持在额定范围内,确保淬火效果。
34.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安全淬火油池的淬火池采用封闭的设计,仅留有一个出料口,并且在出来口设置油气处理装置,将挥发的油气抽离并冷凝回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油气飘散到淬火腔外与空气接触,极大降低了安全隐患。
3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