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脚蹬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松动的摩托车脚蹬。
背景技术:
2.摩托车脚蹬是用于对乘车人的脚部进行支撑,以便于乘车人舒适的进行乘坐,对称的架设在摩托车的车架后部两侧。
3.公开号为cn209274795u名为一种摩托车脚蹬,包括搁脚踏板,搁脚踏板可转动连接在车架支撑管上,该搁脚踏板上固接有塑性的限位卡夹;脚蹬具有打开和收折两种状态;收折状态时,限位卡夹卡接在车架支撑管上,对收折状态定位;打开状态时,限位卡夹和搁脚踏板与车架支撑管相抵,对打开状态定位。本实用新型的脚蹬打破传统弹簧结构产生的预压力;通过限位卡夹的塑形变形来达到脚蹬的收折状态和打开状态的切换,减少了整车的震动。
4.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脚部的重量全由脚蹬进行支撑,长时间使用,脚蹬会出现损坏以及松动的现象,不能对脚蹬进行加固防松动,影响脚蹬的使用寿命以及使用舒适度。
5.所以,我们提出了一种防松动的摩托车脚蹬以便于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松动的摩托车脚蹬,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脚部的重量全由脚蹬进行支撑,长时间使用,脚蹬会出现损坏以及松动的现象,不能对脚蹬进行加固防松动,影响脚蹬的使用寿命以及使用舒适度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松动的摩托车脚蹬,包括:
8.摩托车壳体,利用轴承转动连接有转轴,并所述转轴的外侧安装有脚蹬本体,所述脚蹬本体的上侧开设有调节槽;
9.调节板,贯穿所述调节槽的内部,并所述调节板与所述调节槽左右滑动连接;
10.连接杆,安装在所述调节板的下侧,并所述连接杆的下端铰接连接有移动杆;
11.收纳槽,开设在所述脚蹬本体的下侧,并所述收纳槽的内部设置有所述移动杆,且所述收纳槽和所述调节槽相互连通;
12.滑槽,开设在所述脚蹬本体的下侧;
13.调节杆,开设在所述摩托车壳体的外侧。
14.优选的,侧视面为“凸”形结构的所述调节板的上端部穿过所述脚蹬本体的上侧壁,并所述调节板和所述移动杆之间通过所述连接杆连接,此设计可保证乘车人的脚部可推动调节板移动,并避免调节板脱离与脚蹬本体的连接,并通过调节板的移动可对移动杆进行驱动。
15.优选的,所述移动杆上设置有支撑杆和调节杆:
16.支撑杆,其铰接连接在所述移动杆远离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并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移动杆的另一端安装有支撑板,且所述支撑板的外侧连接有滑块和凸块,所述滑块和所述凸块分布在所述支撑板的对称面上;
17.调节杆,其铰接连接在所述移动杆的外侧,并所述调节杆远离所述移动杆的另一端铰接连接有调节块。
18.优选的,俯视面为“t”性结构的所述滑块与所述连接槽上下滑动连接,并所述滑块的端部穿过所述连接槽与所述支撑板连接,此设计可保证支撑板在摩托车壳体上顺利移动,并将支撑板支撑在摩托车壳体上。
19.优选的,侧视面为“t”形结构的所述调节块贯穿所述滑槽的内侧并与所述滑槽左右滑动连接,并所述调节块和所述移动杆之间通过所述调节杆连接,此设计可实现调节块和移动杆之间的联动,并避免调节块移动时脱离与脚蹬本体的连接。
20.优选的,所述移动杆与所述支撑杆和所述支撑板之间的长度总和小于所述收纳槽的长度,并所述收纳槽和所述滑槽的最低点与所述调节杆之间的距离大于零,此设计保证调节杆顺利的转动和移动,避免调节杆出现卡死现象。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防松动的摩托车脚蹬,
22.(1)在脚蹬本体展开后,将支撑板上安装的滑块插入到连接槽中,只需用放置在脚蹬本体上的乘车人的脚部控制调节板移动,便可驱动下方的移动杆和调节杆移动,对调节杆和移动杆组成的支撑结构进行展开和锁定,整体操作的便利性高;
23.(2)控制调节杆和移动杆组成的支撑结构展开,使得调节杆和移动杆组成的支撑结构与脚蹬本体之间组成三角支撑形态,利用此结构对脚蹬本体进行支撑加固,分担脚蹬本体所受的压力,避免脚蹬本体受力过重而损坏或松动。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收折状态主剖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调节块侧剖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调节板侧剖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展开状态主剖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滑块俯剖结构示意图。
29.图中:1、摩托车壳体;2、转轴;3、脚蹬本体;4、连接槽;5、调节槽;6、调节板;7、连接杆;8、移动杆;9、支撑杆;10、支撑板;11、收纳槽;12、滑块;13、凸块;14、调节杆;15、调节块;16、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防松动的摩托车脚蹬,包括:
32.摩托车壳体1,利用轴承转动连接有转轴2,并转轴2的外侧安装有脚蹬本体3,脚蹬
本体3的上侧开设有调节槽5;
33.调节板6,贯穿调节槽5的内部,并调节板6与调节槽5左右滑动连接;
34.连接杆7,安装在调节板6的下侧,并连接杆7的下端铰接连接有移动杆8;
35.收纳槽11,开设在脚蹬本体3的下侧,并收纳槽11的内部设置有移动杆8,且收纳槽11和调节槽5相互连通;
36.滑槽16,开设在脚蹬本体3的下侧;
37.调节杆14,开设在摩托车壳体1的外侧。
38.本例中侧视面为“凸”形结构的调节板6的上端部穿过脚蹬本体3的上侧壁,并调节板6和移动杆8之间通过连接杆7连接。
39.对脚蹬本体3进行使用,可转动脚蹬本体3,使得脚蹬本体3通过转轴2进行旋转,实现脚蹬本体3的收折和展开,在脚蹬本体3展开使用时,可拉动凸块13,将支撑板10移出收纳槽11,并将支撑板10上安装的滑块12插入到连接槽4中,使得滑块12可在连接槽4内滑动,乘车人的脚部放置到脚蹬本体3上,并位于调节板6远离摩托车壳体1的一侧,推动调节板6向贴近摩托车壳体1的一侧移动,从而控制连接杆7下端铰接连接的移动杆8移动并转动。
40.移动杆8上设置有支撑杆9和调节杆14:支撑杆9,其铰接连接在移动杆8远离连接杆7的另一端,并支撑杆9远离移动杆8的另一端安装有支撑板10,且支撑板10的外侧连接有滑块12和凸块13,滑块12和凸块13分布在支撑板10的对称面上;调节杆14,其铰接连接在移动杆8的外侧,并调节杆14远离移动杆8的另一端铰接连接有调节块15。俯视面为“t”性结构的滑块12与连接槽4上下滑动连接,并滑块12的端部穿过连接槽4与支撑板10连接。侧视面为“t”形结构的调节块15贯穿滑槽16的内侧并与滑槽16左右滑动连接,并调节块15和移动杆8之间通过调节杆14连接。移动杆8与支撑杆9和支撑板10之间的长度总和小于收纳槽11的长度,并收纳槽11和滑槽16的最低点与调节杆14之间的距离大于零。
41.移动杆8控制端部铰接连接的支撑杆9转动并移动,实现支撑板10的下移,并保证支撑板10与摩托车壳体1一直相互贴合连接,同时在移动杆8移动并转动时,可控制移动杆8外侧铰接连接的调节杆14转动并移动,调节杆14同步控制端部铰接连接的调节块15在滑槽16内滑动,在乘车人的脚部放置在脚蹬本体3上的同时,如图4所示,呈倾斜状分布的移动杆8和调节杆14可分担脚蹬本体3所受的压力,避免脚蹬本体3受力过重而损坏或松动。
42.工作原理:在使用该防松动的摩托车脚蹬时,首先,使用者先将图1所示的脚蹬本体3安装到摩托车上,在脚蹬本体3展开使用时,将支撑板10上安装的滑块12插入到连接槽4中,乘车人的脚部放置到脚蹬本体3上,推动调节板6移动,从而控制移动杆8移动并转动,移动杆8控制支撑杆9转动并移动,实现支撑板10的下移,同时控制移动杆8外侧铰接连接的调节杆14转动并移动,如图4所示,呈倾斜状分布的移动杆8和调节杆14可分担脚蹬本体3所受的压力,避免脚蹬本体3受力过重而损坏或松动,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43.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